赶大集

作者: 王梦恬

赶大集0

故乡的大集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便办一次。

过年停了的大集,到元宵节就轰轰烈烈地回归了。各家各户带着各种货物,远的骑着三轮车,近的推着架子车,抑或是挑着扁担,早早地聚在乡里唯一一条宽敞的大马路边,各自占地为王,摆开阵仗,吆喝着开张了!

一大早,我便和表姐、表哥、邻家小弟们一起揣着过年时的压岁钱,空着肚子冲向大集。首要目标一定是各种小吃:炸得金黄的油条,滚烫黏稠(nián chóu)的胡辣汤,蒸屉(tì)里喷香的糯米糕,裹着清亮糖衣的冰糖葫芦,还有现场挥着大木锤打出来的年糕,在黄豆粉里滚上一圈,就成了最负盛名的小吃——驴打滚。

我们像刚放出山的皮猴子,在赶集的人群里钻来挤去。这家吃一口,那家嚼一嘴,运气好的碰上熬得香甜的冰糖雪梨,小心翼翼地抿上一口,满足得眉毛都能飞上天去!

我最爱的自然是胡辣汤配油条。一碗汤料给得十足,豆皮、海带、面筋、粉条,还有炖煮的绵软的花生,那可是胡辣汤的灵魂。一口汤吞进嘴巴里,胡椒的香气裹着咸鲜,熨(yùn)烫着口舌,一股暖意从胃里一直冲到脑门,再散入四肢,即便是再寒冷的冬日,都不再面目可憎了。再把脆脆香香的油条泡进汤里,一口下去,脆和软融合得恰到好处。胡辣汤配油条,美味在唇齿间翻腾,那种奇妙的感觉,让人打心眼里生出一股幸福的感受来。

吃饱喝足,我们又一起涌向各种小吃摊采购。你的几根麻油馓子换他的两块麦芽糖,我的一把瓜子换回一捧喷香的爆米花。我们嬉笑着,推搡着,在大集里撒欢儿。

元宵的大集除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还有村子里最不能少的各种小动物:哼哼乱叫的小猪仔,毛茸茸缩在稻草堆里取暖的小鸡仔,偶尔还能碰见两瞳异色、娇美冷傲的波斯猫幼崽,以及趴在大箩筐里,眨巴着湿漉漉大眼睛的小狗们。看到心痒难耐时,我偷偷伸手,想去摸一摸毛茸茸的皮毛,结果换来大人们的一声呵斥,我们便嬉笑着朝下一家挤去。

大集的尽头,就是村子里的大戏台。电视机还很少见的年代里,过年唱大戏和农忙后放电影就是别样的消遣活动了。戏班子在台上搭起帷幔,吹拉弹唱的师傅们坐在戏台两侧,穿着色彩靓丽、画着脸谱的演员咿呀咿呀唱着。那是长辈们的最爱,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舅舅们搬着板凳,揣着手一堆一堆地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台子上的热闹。武生上场的时候,还能看到哪家阿公兴致十足地站起来,跟着铿锵(kēng  qiāng)的鼓点,端着架子来上几步。小孩子是不爱这个的,板凳上仿佛长满了钉子,我们坐在那里扭着屁股,互相扮鬼脸,不合时宜地发出一阵又一阵大笑。长辈们终于难以忍受我们这群皮猴子,大手一挥解放了我们,我们便欢呼着结伴而去,把戏里的悲欢离合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待到傍晚吃好饭,爸妈就会带上我去市里看花灯。那时候,花灯也是个稀罕玩意儿,尤其是各个单位比拼着建造的大型花灯,更是一年才能看到一次。城市的主干道早早就被拦了起来,警察叔叔们维持着秩序,大家摩肩接踵(zhǒng)地走到会场,挨挨挤挤,到处都是人。我被父亲扛在肩上,一路上的花灯目不暇接。

巨大的花灯讲述着各种故事:“西游记”唐僧骑着白马,肥头大耳的猪八戒牵着马绳,沙和尚挑着箩筐,师徒跋山涉水西行取经。咦,孙悟空怎么不见了?哦,原来他腾云驾雾,在天上探路呢!他的火眼金睛时不时地发射出金光,一路上的妖怪都无处遁(dùn)形。下一个场景是“哪吒闹海”,只见三头六臂的莲花童子踏着风火轮,一手挥舞着混天绫,一手持着金刚圈,怒目而视,下方海浪里的虾兵蟹将举着兵器,海浪深处还有一条巨龙若隐若现,仿佛能听见他们“噼里啪啦”打在一起的声音。再往后走,竟是“牛郎织女”。终于等到了七夕,织女身边的鸟雀汇聚成了长长的鹊桥,桥上的鲜花次第开放,泪眼婆娑的牛郎织女走上桥相拥在一起。还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观世音化身的渔女遇上了韦陀等等。儿时的神话故事变成了花灯,让我们叹为观止……

巨大的花灯中间,是精明的商人摆出的花灯摊子。有小小的荷花灯,有可爱的兔子灯,还有会转的走马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我会缠着爸妈买一个花灯,提在手上,仿佛自己也成了神话故事里的提灯童子,把快乐送给亲朋好友。

午夜时分,河堤上还有特别节目——放烟花。元宵节的烟花不再是各家各户简单地放几个冲天炮,而是各式各样的火树银花次第绽放。巨大的烟花冲向夜空,又在空中再次引爆:金、红、橙、绿、蓝,霎时间混在一起,绚烂无比。与此同时,一排又一排孔明灯齐齐地飞向夜空,还有尖啸着的金龙,拖着绚丽的尾巴,打着旋儿盘旋在头顶,真是壮观极了!

朵朵烟花升腾,仿佛五彩霞光铺满了天空。至此,故乡的大集在绚烂的夜幕中到达了高潮。

[注:文中的“我”系作者的母亲。]

(指导教师:王铁青)

上一篇: 制墨少年
下一篇: 一首大爱的赞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