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里有个谜老头

作者: 燃木

草丛里有个谜老头0

“不是!”

“不是!”

“‘仁’字!”

“不是!”

小镇人把“猜灯谜”叫作“打文虎”,这只“虎”不是武松到景阳冈打的吃人虎,而是“文虎”,古时候不是有武将和文将嘛,“文虎”大概就是指文将。“文虎”跳到路边,拦住过路的人,让人们打打谜语,寻寻乐,谜老头说,这是一只调皮又不咬人的小“老虎”。

猜谜“打文虎”不是新鲜事,很久以前就有了,久到什么时候呢?传说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到了南宋,谜语挂在灯上,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制谜的人。

很老的事物流传下来,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人人都晓得猜谜,能猜谜的日子都是太平的好日子,打仗和饿肚子的年月就没法猜谜了。等日子一好,猜谜自然就回来了。那一回花灯会一开,小镇人很高兴,就是有些人敢来猜,有些人不敢,都想:奖品这么实在,“文虎”肯定难打咯。

阿嬷说:“嗤,我眼不识字,但心里识,你们给我读字,一读,多大只‘文虎’我都能打!”

这牛吹得!大家都笑,不信,要她去试试。阿嬷就去试试,晚饭吃过,月上梢头,沿着武庙街,大家跟着阿嬷,阿嬷跟着我,我负责给阿嬷读谜面。

我平日爱看书,认字不少,也不管读错读对,很荣光地大声读:

“门前各保洁——打一地名。”

“……芦苞!”

“花红叶绿,因何故——打一近代名人。”

“叶问!”

“三水!”

全中!大家眼如铜铃大,阿嬷原来是个不识字的文

化人!

连不识字的阿嬷都能“打文虎”!这么一说一传,第二天晚上就来了一大拨“打文虎”的人。

“盲公饼!”

“醒狮!”

“剪纸!”

太好猜了!有人高高兴兴地喊:“谜老头!你出的‘文虎’,一拳就打下咯! ”

大家抱着牙膏、牙刷、洗衣粉和饮料,高高兴兴走

回家。

谜老头笑眯眯瞧着,说:“好灯谜就要不掉书袋!”

不掉书袋,就是要通俗易懂。

谜老头不掉书袋的灯谜,把小镇人猜谜的劲头提起来了,就连附近的南海、顺德、高明几个小镇的人也来了兴

人人都是动脑筋玩游戏的小孩子,人人都是文化人。

好的文化是不深奥的,人人懂的,人人都能讲的、做的、玩的,猜灯谜就是,就像不识字的阿嬷猜灯谜那么厉害,所以没人敢说她没文化。

那也是谜老头最好的日子,他一头扎进草丛制灯谜,那是猴子吃麻糖——拨拉不出来。我家跟他家住得近,常听到蔡老太喊谜老头回家吃饭:“灯谜当饭食咩?”

秋天的芒草被秋风擦上黄色,浅黄熟黄一阵晃荡,露

20世纪90年代初,市里领头,要举办一场全市猜灯谜大赛。

作为小镇唯一的制谜人,谜老头立志要制出一个万里长城一样的灯谜,要把所有对手都难住,于是他又一头扎进草丛里去了,春分下着细雨,滴滴答,滴滴答……我问谜老头,为什么要躲在草丛里想灯谜?

春天长出的紫云英、蒲公英,都是想告诉你事儿的,你觉得它们要说什么,就是什么。风停在耳边,时间就停了,一半满一半空,那是个什么字?“江”字。围坐草木之中,草木多安静,大自然多安静,你和它们一起,安安静静

那些年,小镇从仅有的一条中山路,长到了五六条新路,谜老头每天在新街旧巷里溜达,“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耀华路”,“望归帆而信步”是“沿江路”。

天地万物,动或不动的,说话和不说话的,都有自己的寓意;人在其中,就能制出各种谜语。谜老头“入谜”时,眼睛会闪闪发光,照亮整个脸膛,皱纹成了纵横流淌的河流,那时的他最幸福。

谜老头“呔”的一声,捧出了在草丛里捣鼓已久的灯谜,谜面是“中秋将至”,打一个成语。

解谜人苦苦思索的样子很有意思:眼睛定住,皱眉,抓头,抚掌,口中咿呀念着,旁若无人,老僧入定,忽然一拍大腿……真是太好笑了。

人们越这样,谜老头越得意,全世界只有他知道谜底,想想就得意——哈哈哈哈,到处都是他得意的笑声。

有人就说:“谜老头,不是说制谜不能掉书袋吗?”

“没掉书袋呀,中秋将至,就是中秋快到了的意

思呀。”

人家想了想,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呀,没掉书袋。

又有人说:“之前的怎么易猜,这回怎么这么难猜?”

六个字的成语,大家又苦苦地一阵猜,还是猜不出。

人们茶饭不思,只好起哄让谜老头揭谜,谜老头绷着笑揭谜,像个说书人,说得眉飞色舞:“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古时候叫望月……可是中秋还没到呀,人们只能伸长脖子盼望,望呀望,望呀望,可中秋还是不来呀,那不就是中秋将至——可望而不可即吗?”

人们满堂大笑,一阵掌声。

从此谜老头得了个称号,叫“灯谜皇帝”。

谜老头志得意满,一口气又制了上百个灯谜,还一口气把灯谜带入学校,要从娃娃抓起,人人去猜谜……

他的理想逐渐实现,料不到的是,他大病了一场,累的。他老了,本来他就老了,是谜让他年轻着。

我上五年级了,芒草地只剩一小块,我以为里面没有谜老头在制谜了,谁知谜老头制得更着魔了,生病后,他腿脚没从前灵活,就拄着拐杖下来。下楼,上楼,呼哧呼哧喘气,他不会用手机,就拿笔把灯谜写在纸上,黑色圆珠笔,格子原稿纸,密密写,密密写,风吹来,风吹去,草瘦了,纸肥了,厚厚的,他要留下很多灯谜,并且想把它传下去,还要把制谜的秘籍传下去。

有一天,学校要推广灯谜文化,邀请谜老头到学校来讲课。谜老头兴冲冲,当场出了个谜面:“三水压倒山——猜一个汉字。”

师的时候还得端茶。

“不学不学我不学!”每次我都这样喊。

但谜老头认定我了,搬出我爸,我爸也喜欢猜谜,让我没事就跟谜老头学学,零花钱多给就是。老师也说,学校要办个灯谜兴趣班,我如果先去学,期末的三好学生算我一个。

我受到名利的鼓舞,勉强答应跟谜老头学灯谜。

的师父管教徒弟,吓唬我说要打手掌心,我一委屈,又不肯学了。

我第一次听到谜老头叹气。

……

后来,我家搬走了,上了初中,我就到城里读书去了。

有一次回小镇,谜老头的芒草地不见了,那里起了一座高楼。

谜老头也不见了。

他在88岁时,一个人下楼去找他的芒草地,他走得老远,好像是去小镇郊外的郊外,长芒草的地方。

这次我猜对了,是“人”字。

很多年后,我还是没有成为制谜人,很多地方也不再猜灯谜了,只是在我的芒草地里,永远住着一个谜老头。

上一篇: 奶奶要缝百家被
下一篇: 搬春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