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京中轴线
作者: 闫浩琦
整个7月,我参加了“雨燕使者”守护北京中轴线训练营活动。每天虽然忙碌、紧张,但也很充实,收获满满。
第一天早上签到,我发现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个人入选,顿时心里忐忑不安,看来我要单打独斗,只身“作战”了。再一想,我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代表,要好好表现,为校争光啊!于是,我铆足劲,认真听讲座,积极发言,当别人问我来自哪个学校时,我别提有多自豪了。
听了两天的讲座后,开始小组分工做课题了,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北京中轴线的韵律美与节奏美”。
经过导师的指点,我们首先收集了中轴线上特有的声音,有天坛祭祀的中和韶乐声、前门的雨燕声、天桥的叫卖声、鸽哨声,以及钟鼓楼的钟声和鼓声等。
我们又观察了中轴线上的建筑,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宛如一幅隽永的艺术长卷,蕴含着引人入胜的韵律美。梁思成先生曾把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比作一首乐曲,高低错落,疏密有间,犹如一篇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华丽乐章。
随后我们采访了我的武术老师——李树成,他是北京通臂拳的传承人,从小在北京天桥附近长大,在天坛里习武。我了解到,七八千米长的北京中轴线,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朝代更迭,是当今世界上最长、最伟大、最壮美的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撑起了古都脊梁,不仅穿起一路城市景观,更穿起人们的古城记忆。
第三项任务就是写论文了。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完善了论文格式和内容。摘要、关键词、前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小结、参考文献,一应俱全,终稿有3000多字。这篇历时三天完工的小论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过了论文关,感觉什么都不怕了,一切困难都可以在组员的通力合作下迎刃而解。
我们还将中轴线上收集的声音与组长原创的乐曲结合,用四个乐章把中轴线的节奏美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实现了建筑与声音的碰撞,留住了中轴线的过去,记录了它的现在,展望了它的未来。
最后,在课题汇报中,我以饱满的热情、洪亮的嗓音展示了小组研究成果和采访过程。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深深领会到“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结营仪式上,我用通臂拳武术表演配合组员创作的乐曲,为结营式增光添彩。完美收官的那天,我们仿佛真成了欢乐的“雨燕”,在雨声中展翅飞翔。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组员之间学会了相互合作和互帮互助,意识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难的任务也能胜任。
最后,作为守护文化的雨燕使者,我为北京中轴线写了一首颂歌:
大美中轴贯古今,
古都文化齐创新。
中华睿智今传承,
助力申遗我先行。
发稿/沙群
妈妈点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精粹、民族的特色,千百年流传至今的非遗文化需要中华少年宣扬与传承。浩琦不仅是北京中轴线申请非遗的小使者,还学了三年中华武术,他希望能为发扬光大中华武术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