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藏着青铜器之 折戟沉沙
成语解释
折戟:指折断的戟。
沉沙:表示沉到泥沙之中。
折戟沉沙:折断了的戟埋没在泥沙里,成了废铁,形容失败惨重。
第一站:阅读成语小故事
亡戟得矛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一个齐国士兵在行军中落在了队伍的后面。他手握长戟往前跑,想要追上队伍,突然从侧面杀出两名晋军,拦住了他的去路。
齐兵毫不畏惧,将长戟抡动如飞,猛刺晋军。经过一番苦斗,齐兵终是单人不敌四手,手中长戟被晋军打掉了,他只能转身逃去。
向前跑了几步,齐兵猛然想起,战场上丢失兵器,按齐军军法是要受惩处的。他开始犹豫要不要回去。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看起来像个读书人。齐兵心中大喜,跑过去向来人抱拳行礼,然后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我在作战时失掉大戟,但又捡到一根长矛,您看,我还会受到惩罚吗?”读书人不假思索地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了戟,得到一根矛,得失相当嘛,不会受处罚的。”
齐兵听后仍然不放心,心情沮丧地站在原地发呆。突然,齐国大夫经过这里。齐兵向大夫报告了亡戟得矛的经过,然后问是否可以回营。齐国大夫大怒道:“戟是戟,矛是矛,两者不能相抵,你等着受军法惩处吧。”
齐兵听后失望地回到队伍中,此时齐军节节败退,这位齐兵却坚持作战。他的同伴劝他一同逃命,他悲壮地说:“与其最后受军法处置而死,还不如多杀几个敌人,战死沙场乃是战士的本色。”说完,他抱着必死的决心返身投入战斗,直至战死。
第二站:认识古代冷兵器
戟
戟,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由于戟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更佳,所以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到了战国时期,戟已基本取代了戈的地位。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为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
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力大。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shuò)戟”。那时,朝廷官员门前列矟戟以示身份高贵;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表示授予权柄。
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为武器的泛称,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们今天所指的“战士”一样,包括所有拿枪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还以它的装备数量来象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比如《史记》中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意思是说,现在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有一百万,这些是称霸称王的资本啊。“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敌寇的战绩。然而在银盔铁甲面前,戟的杀伤力大为减弱,而枪、矛等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