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原住民”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就是北京雨燕——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已经在正阳门上筑巢600多年,是正儿八经的北京中轴线原住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设计的。

(选自“人民教育”2024年9月2日公众号,有改动)

热点延伸

北京中轴线“代言人”——北京雨燕

对于北京以及北京中轴线,我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它们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之上,而忽略了这一切背后那个伟大的背景——自然。

无论是中轴线上的天坛、故宫这样的庙宇宫殿,还是奥林匹克森林这样的人造公园,都是拥有无限生机的自然天堂。无数动植物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不乏我们人类最亲近的“邻居”——鸟类。

在2021年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上,北京雨燕成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打造的首个数字形象,作为申遗工作的首个“代言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为什么以人文历史和建筑美学而闻名的中轴线,选择了一种鸟类作为其“代言人”?因为北京中轴线上,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尊敬自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合为一体,而这种思想同样对建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人认为建筑并非单一的人工构造,而应当与周围的环境和服务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北京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群落受此理念影响,形成了诸多与建筑相结合的自然要素。比如坐落在中轴线南端、中国文化的代表建筑天坛。天坛作为明清封建帝王时期最高等级的祭祀场所,是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设计杰作,天坛外坛通过其特有的植物景观烘托出祭坛庄严肃穆的氛围,是天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整体面积273万平方米,却只有5处建筑群,剩下的大片面积都留给了柏树等植物,是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至2023年,天坛公园共观测记录到了鸟类多达142种,包括留鸟、旅鸟和候鸟。

天坛也曾是全中国最容易看到长耳鸮的地方,长耳鸮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猫头鹰物种之一,它们作为一种冬候鸟,喜欢成群地待在松树、柏树等针叶树上越冬。

除了天坛以外,中轴线上诸多城楼古建,比如故宫、永定门、先农坛等都吸引了大量的鸟类聚集,这些皇城庙宇、城墙院落拥有纵横交错的梁、檩、椽,这种复杂的构造以及高大的结构是吸引鸟类的绝佳场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鸟类便是以北京城命名的奇特鸟类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普通雨燕的北京亚种,由于它们的四趾朝前,适于攀爬,千百年来,它们总是选择在中轴线上高大的木质古建筑筑巢繁衍,比如正阳门、天坛、颐和园等古建,都是它们的栖身之所。20世纪早期是北京雨燕数量的顶峰,多达5万多只。

北京雨燕非常依赖固有巢穴,因此习惯了城楼古建的它们是中轴线上真正的“原住民”。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剩下的古建架起了防雀网,中轴线上的鸟类已经没有往日巅峰的数量。但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文物古建的保护在城市市中心逐渐留下大量的城市绿地,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为代表的各单位已经开始着手保护在中轴线古建筑中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的鸟儿也重新回到它们喜爱的中轴故乡。

环境好不好,鸟儿先知道。随着北京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除北京雨燕外,在天坛公园也观察到了寿带、宝兴歌鸫、欧亚鸲等180种鸟;在鼓楼记录到了大嘴乌鸦、珠颈斑鸠、红隼等身影;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更惊喜地发现了大麻鳽、苍鹭、西秧鸡等307种鸟类。中轴线的鸟类多样性,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学们,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关心、关注、热爱、保护鸟类和其他生物。一起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