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阅读串讲之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作者: 李建刚小朋友们对万事万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为什么面包里面都是小孔?为什么烧火时炉子会呼呼直响?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如何才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呢?快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寻找吧!
内容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精心选取生活中常见事物,对其本质及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探索揭秘。书从生活小事入手,从儿童视角出发,以有趣故事和精彩描写来讲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做善于发现的有心人。
瓦罐的亲戚
【精彩片段一】
瓦罐有非常多的亲戚,它们都住在家中的厨房里。然而,它们并不在锅碗架上,而是都摆在美丽的碗柜里。它们整齐地摆放着,像静候检阅的士兵。你看那些大大小小的浅盘、深盘、茶杯、茶碟、没有柄的糖缸和缺了嘴的茶壶,全部都是用上了釉的粗瓷烧制的,那件细瓷的有柄的大杯子是最好的。那杯子上印着漂亮的图案:浅红色的磨坊旁边是一条浅红色的河流,一位浅红色的渔夫手握着浅红色的鱼竿在河边钓鱼。
老师串讲
也许你以为这样绝妙的拟人描写只有在优美的散文里才能看到,其实在《十万个为什么》里到处都是。阅读此书,读者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个唯美的画面。比如读到“它们整齐地摆放着,像静候检阅的士兵”“那些大大小小的浅盘、深盘、茶杯、茶碟、没有柄的糖缸和缺了嘴的茶壶……”,还有“那杯子上印着漂亮的图案”,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一个洒满金色阳光的厨房,一段长镜头,不紧不慢,恰到好处地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精美瞬间,让本来毫无生气的场景充满了生机。看到这段,你想不想变作一只小蜜蜂,慢慢地从这些瓦罐的亲戚身边飞过,边飞边看?
蝉“唱歌”的秘密
【精彩片段二】
炎热的夏天,蝉总会一连几个小时在枝头没完没了地“唱歌”。它虽然长得不大,嗓音却十分响亮,即使几百米外也能听到它的歌声,也算是动物世界里有名的“歌手”了。
蝉之所以会“唱歌”,要归功于它腹部下面的两个“乐器”:在蝉的腹部下方有两个小孔穴,在两个小孔穴的上面,分别有一个小圆片,圆片内侧有一层膜,圆片和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到共鸣作用。鸣肌连接着这层膜,当蝉的肌肉收缩后再弹回时,膜也随之凹陷后再鼓起,就会产生响声。这种响声经过共鸣,就变成响亮的蝉鸣声。据了解,蝉的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所以蝉的叫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用不同的声调来“高歌”。
老师串讲
在作者笔下,有些刺耳的蝉鸣变成了优美的歌声,蝉也变成了动物世界有名的歌手。《十万个为什么》中的语言就是如此生动,如此活泼,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文字之美,并学到科学知识。
选文第二段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作者有条不紊地用语言的艺术描绘成了流淌的动感画面,这些画面一个接着一个,让那些精彩历历在目。我们从这一个个画面中明白了蝉“唱歌”的秘密,关键这一个个细致入微的画面还有悦耳的声音伴奏。那“一万次”是不是也惊到了阅读的你?
同学们,老师还要代米·伊林转告你们一个小秘密——唱歌只是雄蝉的“专利”,至于原因是什么?答案就在书里,请你们赶紧去找答案,找到后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等到夏天蝉鸣时考考他们。
植物的“加工厂”
【精彩片段三】
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要健康地成长,当然也需要食物了。不过,和爸爸妈妈每天给我们做饭吃不同,植物吃的食物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生产的。
植物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好比一个小小的加工厂,叶子里的叶绿素就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小工人”。叶绿素非常能干,它能利用阳光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纤维素和淀粉等物质,而这些正是植物最喜欢的美味食品。
叶绿素很勤劳,每天太阳公公一出来,它就开始工作,即使在阴天、雨天,太阳公公不出来时,它也能借用云层中透过来的微弱阳光来制造食物,直到天黑了才休息。
老师串讲
在老师上中学的时候,生物老师也讲过这段知识,但绝对没这么生动,所以我的脑海里留下来的就只有这一句“植物离不开阳光,要进行光合作用”了。试想,当爸爸妈妈也给你们这么讲时,你们会乐于接受吗?
选文第一段的类比一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倍感亲切。二三段中,把叶子比作“加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小工人”,把糖、纤维素和淀粉等物质比作植物的“美味食品”,而且“小工人”还有“太阳公公”,有了这些熟悉的场景和名称,你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十万个为什么》不会生硬地讲解科学原理,而是站在小朋友的角度、运用小朋友的语言,为我们讲解奇妙的科学知识。而且每章后面都有成长启示、要点思考,还有名师点拨和阅读训练,令人百看不厌。通读后,我们收获满满,并能真切体会到知识带来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