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足迹,守望民族精神
古代有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近代有康有为维新变法,鲁迅弃医从文……民族复兴,国家强大靠的是团结和努力。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沿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为中国梦而努力。
投笔从戎· 辛弃疾
一介书生上战场
辛弃疾从小跟着祖父生活。北宋靖康之变后,皇族和官员都被金朝官兵扣押到北方,而辛弃疾的祖父正身处北方,为了生存只好暂且留下。
虽然身在敌营,但祖父一直心系南宋朝廷。此时,还是孩童的辛弃疾,耳濡目染,深知自己的国家被金人占领,这样的家国仇恨,让辛弃疾从小就立志要重振大宋江山。
辛弃疾20岁时,金朝皇帝完颜亮再一次发兵攻打南宋,看到这一幕,辛弃疾深恶痛绝,这时恰好金国内多处汉人起义造反,辛弃疾索性也加入其中。
当年轻的辛弃疾准备带兵出征时,他的祖父对他说:“忠敏此去,家中不必担心,事败,全家自裁为你分忧。”看着年迈的祖父,辛弃疾明白忠孝不能两全,既然无法服侍祖父晚年,那么至少不会辜负理想。
就这样21岁的辛弃疾抛开“一介书生”的头衔,以将士的身份征战沙场,报效祖国。
弃闻从史· 蒋廷黻
为救国,转了两次专业
1919年,蒋廷黻远赴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新闻学专业。那个时候的中国,积贫羸弱,而西方国家富饶强大。这给年轻的蒋廷黻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想通过媒体拯救中国。”但新闻只能起到传播作用,而很难改变现状。所以,读了新闻学不久之后,怀有迫切救国心情的蒋廷黻,决定改学政治。
可蒋廷黻发现,政治学专业也不能一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思考再三,他决定再转到历史学。
蒋廷黻在回忆中说:“救国的念头一直潜伏在我的意识中,时隐时现。”
1923年,蒋廷黻学成归来,在高校任教,并开始着手创建中国的外交史。
弃文从理· 钱伟长
以赤子之心办兴国之事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科目满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
但“九·一八”的炮声点燃了他的一腔热血,钱伟长执意要改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国防军事工业。但钱伟长的理科成绩不尽如人意,他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开始的死记硬背到寻找方法,翻阅参考书,最终成为了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
毕业后,钱伟长在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钱伟长携全家定居美国,并给予优厚待遇。当看到申请表中写着“中美交战需效忠于美方”时,钱伟长予以明确拒绝。
从年轻时的弃文从理自强不息,到舍弃优厚待遇报效祖国,钱伟长身体力行,以赤子之心办兴国之事,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