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描写 塑造形象
作者: 张维写作时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更加立体、饱满?那就需要细致入微地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这样不仅会使人物鲜活起来,且更能深入人心。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今天,让我们一起借助经典,学习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选段
老人消瘦而憔悴,颈后布满深深的皱纹。热带海洋上太阳反光造成的良性皮肤癌在他面颊上留下棕色斑点。那些斑点顺着面部两侧,一直延伸下去。他的双手布满很深的褶形伤疤,那是用鱼线拖拽大鱼时留下的,然而所有的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它们都很陈旧。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解读
“深深的皱纹”“棕色的斑点”“很深的褶形伤疤”,这些描写都体现出老人长期在海上捕鱼,受风吹日晒,导致消瘦而苍老的模样。“那些斑点顺着面部两侧,一直延伸下去。”这一句描写像极了电影里的慢镜头,随着镜头缓缓移动,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面容的憔悴,以及生活在他的面颊上留下许多抹不去的痕迹。还有他双手上“很深的褶形伤疤”,这种“放大”式的特写,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学习这种写作方法,让笔下的描写更加传神,人物形象也就更为饱满。需要强调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不必面面俱到,抓住独有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即可。
语言描写
选段
迈尔斯钓到了鱼。小鱼张开嘴巴在船里扑腾着,鱼鳃飞快地扇动着。温妮紧绷着膝盖盯着它瞧。温妮突然想哭:“放了它,迈尔斯。”她说,声音变得干哑而严厉:“立刻放了它!”迈尔斯惊呆了,他拾起鳟鱼小心地解下带倒刺的鱼钩。“好吧,温妮。”他说着,把鱼扔出了船。
(节选自娜塔莉·巴比特《不老泉》)
解读
“放了它”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我们更能感受到鱼儿痛苦挣扎的样子,温妮内心无比难受与煎熬,充分体现了温妮的心地善良。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能表露人物的内心,在描写的过程中,力求简洁,留意富有特色的语言,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等特征。
动作描写
选段
有一次下了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节选自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解读
这段文字中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气地叫”“和气地说”“鞠躬”“送”“轻轻地关门”,在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动作之下,暗藏着一位老师最美好的品质——和蔼却极有威严。这些言行,最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样的老师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敬佩。
神态描写
选段
她弯下腰,把头钻进大门旁边树木枝叶的空隙里,向大门里面张望。怎么会呢,真的见到了!“妈妈,那是真的电车吗?停在校园里面。”的的确确,那是真正的电车,一共有六辆,但已经不再跑了,停在那里当作教室的。小豆豆觉得真像做梦一样,“电车教室”……
电车的玻璃窗反射着清晨的阳光,闪闪发亮。小豆豆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脸颊上也焕发出快乐的光彩。
(节选自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解读
当小豆豆来到新学校的时候,被眼前的“电车教室”惊呆了,“眼睛不由得一亮,脸颊上也焕发出快乐的光彩”。透过这一句神态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电车教室”令小豆豆异常兴奋与新奇。小豆豆对新学校的喜爱,通过她的神情得以展现。
塑造人物时,巧妙地捕捉人物的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可以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选段
我苏醒过来,知道娜塔莉亚舅母难产死了。我只觉有一块什么东西在我的脑袋里和心中肿胀起来。我在这屋里所看到的,仿佛是冬季大街上的载重车队,慢慢地从我身上走过,把一切都压碎了……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
解读
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我”生活的这个屋子,像冬天一样寒冷,那里面的一切,沉重得令人窒息。仇恨、自私、冷漠、残酷,如同街上载重的车队,一辆又一辆,缓慢地从“我”身上碾过。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可以更直观地体会“我”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哀伤。
人物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欲要成功塑造人物形象,需在描写上多下功夫,人物的描写方法,对塑造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雕细琢,于细微处见真情,抓住“特写”,并加以渲染,往往会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试着运用学习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