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如何庆祝自己毕业?

古代学子如何庆祝自己毕业?0

在《难忘小学生活》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大家用书信、绘画、诗歌等形式庆祝自己毕业。那么,古代的学生又是如何庆祝自己毕业呢?

序曲:解试之后的“乡饮酒礼”

“毕业季”的前奏开始于举人通过州府举行的解试后,是由州府长吏为其举办的“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来自周代乡学的宴饮礼节,本为显示尊老、养老,与科举无涉。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后,地方州郡在举送人才时也会举行乡饮酒礼,以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这一举动将乡饮酒礼的含义由“敬老”拓展到了“尊贤”。

隋唐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央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普通读书人经解试、省试两级考试后,获得授官资格。在这两级考试之间,各地官员会为通过解试、即将赴京参加省试的学子举行盛大的乡饮酒礼,一来庆贺他们通过第一级考试,二来祝愿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级考试中获得优异表现,为家乡争光。

◆小延伸

科举考试中的乡饮酒礼,虽然早在隋文帝时就已有诏书予以确认,但直到一百多年后,在唐玄宗颁行的《大唐开元礼》中才正式确立了地位。在此之前,乡饮酒礼的核心功能仍是“尊老尚齿”。而在《大唐开元礼》中,乡饮酒礼与科举宾贡结合起来,成为毕业礼的专项定制。纵使后世“乡饮酒礼”之名又重新归还给了尊老礼,但第一级考试之后的“鹿鸣宴”“鹰扬宴”(分别为文举、武举而设)却沿袭着科举宾贡宴饮的传统,拉开了古人“毕业季”的序幕。

重头戏:拜主考、拜宰相、拜皇帝

真正的重头戏要到考试结束、放榜传胪后方才登场。这些新科及第的“毕业生”们,要参加谢恩、过堂、期集等一系列活动。

首先是“谢恩”。唐代省试放榜之后,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谢恩时,各位及第进士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进士们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并致感谢之意。有时新科进士要一连几天去谢恩,直到皇帝正式批准、确认他们的考试结果。随后,主考官便要带领新科进士到中书省都堂去拜见宰相,是为“过堂”。

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因而,谢恩、过堂仪式便逐渐衰落。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唐时向主考官谢恩之礼也变为诣閤门向皇帝谢恩,由新科状元率领诸及第进士上谢恩表,称为“朝谢”。之后,元明清三代亦延续了这一礼节,朝谢也成为古代“毕业生”们通过考试后要做的第一重要之事。清代的进士在拜谢皇帝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

◆小延伸

过堂前,新进士们得先到大明宫光范门内集合,备好丰盛的酒席,等候宰相上堂。宰相到达之后,相关官员会过来收取进士的名纸,紧接着主考官带领进士们进入中书省,在都堂依次站立。主考官向宰相行礼毕,仍由状元代表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和谢恩时一样。之后,再由主考官带领他们行礼、退下。

狂欢:轻松愉快的“毕业聚餐”

进行完这么多严肃繁复的礼仪活动,“毕业生”们终于可以尽情地“狂欢”了,时谓“期集”。首先少不了的是“毕业聚餐”,即黄梅戏《女驸马》唱词中提到的“琼林宴”。它是皇帝专为款待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中而得名,在不同时代又有“闻喜宴”“恩荣宴”等别称。

除为文进士设立的“琼林宴”外,还有为武进士举办的“会武宴”,均群英荟萃、金鼓喧阗、排场浩大。这两场宴会最初是新科进士凑份子来筹办的,但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赐宫廷美食、赐酒、赐钱等,五代以后则逐渐由朝廷买单,官方色彩日益加强。

此外,进士们也会筹办自己的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胜。曲江宴因设于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一带而得名,往往是古人“毕业季”的最后一项活动,因此更贴近于现代的毕业宴,吃完这顿,同学们就自赴前程、各奔东西了,故而又称“离会”。在这样的场合,新科进士也不免伤感起来,晚唐诗人杜荀鹤就曾在曲江宴后无限感慨:“日午离筵到夕阳,明朝秦地与吴乡”(《关试后筵上别同人》)。

◆小延伸

“毕业狂欢”不仅有吃,还有玩。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毕业旅行”,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还存在专门筹办相关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他们多由长安游民自相纠集而成,设有团司,为新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这些费用多由新进士们分摊。“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

上一篇: 金色的球场
下一篇: 《海底两万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