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事例论观点

作者: 朱明丽

具体事例论观点0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讨论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瞧,他们用探索未知的热情,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

举事例,阐明观点

朱老师:同学们,想要探索科学的奥秘,就要多动脑、勤思考。

邵远:老师,《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就特别爱动脑筋。他们以不同的观点来判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

晨晨: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东东:他们还针对自己的观点,说明了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明明:还有,“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陈慢:一小儿根据“远小近大”的视觉原理,推断早晨太阳离人更近;另一小儿根据“近热远凉”的感知体验,断定中午太阳离人更近。

朱老师:对,这两个小儿通过各自观察到的现象,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可以利用表格进行整理,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梳理出他们是怎样阐明自己观点的。

捋顺序,论证观点

朱老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开篇点题,引用名言,并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同学们知道这个观点是用哪几个事例进行论证的吗?

小宇:我知道,我知道。课文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等具体事例。

邵远: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这个事例的发展过程为: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涵涵:对,首先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这一现象,接着波义耳用了三个问句提出问题,并进行了一连串实验,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最后,他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东东:第二个事例也是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首先魏格纳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大陆板块吻合的过程;然后研究有趣的现象;最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陈瑞:第三个事例也是先发现现象,再做实验探究。阿瑟林斯基对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产生疑问,通过反复观察,推断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悠悠:三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在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最后找到真理。

小宇:先写细微的、常见的现象,再写提出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

朱老师:同学们真棒,爱观察、爱思考,发现了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发现了他们印证观点的方法。我们再一起读读下面的内容:

找依据,归纳观点

雨泽:《表里的生物》写“我”小时候的观点是——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晓燕:对,引出观点后又找了依据来印证“我”小时候的想法。

银银:文中“我”将表发出的声音与蝉、虫叫声进行对比,所以说表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里面有个活的生物。

威威: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我”通过细致的观察,归纳小时候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蕊蕊:“我”不断证实自己的猜测,产生新的疑问,并对新的疑问又进行猜测,有理有据地猜想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父亲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朱老师:没错。同学们,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论证方法,帮助自己在评价某种事物时找到依据印证观点,这种依据不仅要支持自己的观点,更要有说服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跟夏老师一起“种彩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