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的手提风雨灯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手提风雨灯是红军行军作战的重要工具。1934年12月14日,熟悉当地地形的贵州黎平农民高树清为红军做向导,天色渐黑,红军送给他一盏手提风雨灯,以表示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树清老人将这盏灯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保存。
1934年12月14日,红一方面军第二师六团作为前卫部队,向黎平进发。黎平当时有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周芳仁旅的一个团驻守,他们对红军作战勇猛顽强早有耳闻。所以,在红军先头部队尚未到达之前,就放弃黎平,逃向城外。红军占领黎平后,红一军团以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黎平,并继续向前推进。为驱逐城外的黔敌,红军请来了高树清为部队做向导。高树清迅速帮助红军带路,任务完成后便返回。归途中,高树清遇到另一支红军队伍,于是,他为这支队伍再次带路。走到目的地后天色快要黑了,红军战士为了感谢他,便将这盏手提风雨灯送给了他。
红军走后,高树清把这盏手提风雨灯当作珍贵的礼物保存了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一直舍不得用这盏灯,连油壶里边的灯芯都没有换过。
这盏手提风雨灯作为红军与当地人民之间友谊和互助的象征,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的深厚情谊,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依据。
(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改动)
上一篇:
古代的“楼”有什么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