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部曲”

作者: 吕小玲

阅读“四部曲”0

语文课上,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在读大家的作文时,发现有的作文在主题、内容和字数上都符合要求,但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回答不上来。吕老师接着说:“这是因为这些作文不分主次。要想使作文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描写。这节课,我们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从阅读入手,学习如何分清内容主次。”

明确主题定篇幅

吕老师:要想分清文章的主次,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内容所占篇幅的长短。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所占篇幅就长;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所占篇幅就短。

乐乐:老师,我在读《北京的春节》时,发现作者主要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这几个时间节点。其中写腊八时,详写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过程,用了两个自然段,篇幅较长,这应该属于文章的主要内容。

轩轩:描写正月初一的篇幅也比较长,作者同样用两个自然段写了铺户休息、男人们拜年、女人们招待客人、小贩摆摊、小孩逛庙会等等,应该也属于文章的主要内容。

彤彤:还有元宵节,也用了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街上的花灯、家里的灯,烘托出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这同样是文章的重点。

凡凡:过小年部分,作者只用了四行描写街上有卖糖的;正月十九只用一句话带过,从这两处的篇幅来看,都很短,应该是文章的次要内容。

吕老师:大家说得都很对,要想分清文章的主次,可以从篇幅的长短来划分。

理解内容看表达

吕老师:初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看篇幅的长短分清文章的主次。深入理解内容后,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表达方式也能分清主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会详细描写,次要内容则会概括叙述,可以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分清内容的主次。我们以《腊八粥》为例,请大家看下面的思维导图——

乐乐:我知道了,《腊八粥》主要写了两件事:等粥和喝粥。关于“喝粥”,作者只进行了概括叙述,而对“等粥”的情节则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有“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可见“等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吕老师:是的,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阅读思路。这样对于作者的表达方式也能一目了然,从而更快捷地分清文章的主次。

层次多变呈画面

吕老师: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之后,最重要的是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内容,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那怎样详写主要内容呢?我送大家三个字——“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突出重点。

小文:写八儿等粥的过程,作者从“盼、想、猜、看”四个方面描写了八儿的心理变化,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把一个孩童的可爱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彤彤:我读这段话时,仿佛看到八儿的心理变化,喜悦、迫切、惊讶、心满意

足……

静静:在《腊八粥》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八儿急迫的心理。

红红:课文中,八儿的许多语言、动作都很有趣,比如:“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表现出八儿的迫不及待!他多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盛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

悦悦:“猜粥”那一段才有趣呢!八儿看不到粥,却能想象到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糖的变化,通过这些有趣的想象,我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

吕老师:大家说得都很棒!我们在详写主要内容时,要多层面地去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必要时借助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让人物形象更具象;也可以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现具体画面。

多种角度展情节

吕老师:我们还可以对主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结合《北京的春节》中介绍元宵节的部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萱萱:作者从街上和家中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花灯。

小钱:作者从数量、图案、造型三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灯。从对灯的描写中我感受到场面热闹非凡。

静静:这一部分中“有的……有

的……有的……”从数量的角度描写元宵节挂的灯繁多;灯上有《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又从图案的角度描写出元宵节灯会的内容丰富多彩;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又从造型的角度描写出元宵节花灯样式繁多。

吕老师: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不小啊!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既要分清内容的主次,也要体会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同时,还要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希望大家用心感悟,写出好的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跟夏老师一起“种彩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