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提高班之 “以小见大”的魔法秘诀

作者: 郭小文

作文提高班之 “以小见大”的魔法秘诀0

课间十分钟,教室里热闹非凡,唯独李龙龙同学坐在座位上发呆。这一幕,恰巧被路过教室的郭老师看到。他走过去轻轻拍了拍李龙龙的肩膀:“怎么不和同学去玩?”李龙龙看着和蔼的郭老师说:“郭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看似很小的事,但它们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可在描写的过程中,我却不知该如何下笔。”“这个问题不难,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郭老师说。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跟随郭老师的脚步,走进“作文沙龙”吧!

沙龙现场1 如何选择“小”

郭老师:同学们,今天的作文沙龙,我们来讲讲“以小见大”。谁来说说,什么是“以小见大”呢?

潘钰彤:“以小见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情,表现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

郭老师:说得好!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爷爷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住的是茅草屋,屋里是坑坑洼洼的泥地。后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爷爷家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87年家里还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地面铺上了大青砖,平平整整的。再后来爷爷外出打工,收入越来越高,到了1997年家里又盖起三层楼房,地面铺上地板砖,光亮光亮的。几年后,爷爷回家种大棚蔬菜,爸爸开卡车搞运输。渐渐地,日子更加美好……

郭老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

张少奇:真实,具有代表性,有时代气息。

郭老师:这段文字选择的“小”,和表现的“大”分别体现在哪里?

魏玉博:中国农村环境的变化是“小”,发展的速度是“大”。作者通过家乡变化,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郭老师: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白杨》,前者表达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后者展现出边疆建设者们家国情怀的时代精神。这两篇课文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杨鸿博:老师,那写作时要“以小见大”,首先该如何做呢?

郭老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是选材。通过小题材、小事件揭示主题、反映深广的含义。比如,你写一次和朋友之间的交谈,就要捕捉其中蕴含的信任与理解;如果你写妈妈做饭、爸爸洗碗的日常,就要寻找家庭的温馨与和谐。这里要注意,你所选择的题材要和你想表达的观点统一。

沙龙现场2 怎样把握“大”

郭老师:有些同学选材非常拿手,但写着写着,就把能表达出“含义”的点子丢了。比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体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要观察提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张瑶:我知道了。比如描写仙人掌,就要表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郭老师:没错!如何才能表达出生命力顽强的含义呢?

张瑶:可以这样写:在阳台上,摆放着几盆仙人掌,虽然我总忘记给它浇水,但它始终生长茂盛。墨绿色的身体上偶尔会开出黄色的小花,怪不得它被称为“沙漠之花”呢!仙人掌这种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潘钰彤:选材想要有新意,除了仔细观察,还要善于联想,融理(情)于物。

郭老师:写作时要围绕文章中心,选取细小点挖掘闪光处(情、理)。即从小的题材中选取一个细小点,挖掘出闪光而有含义的大主题,发掘别人未发现的东西,以独特的感悟撼人心灵,从而以“小”见“大”!下面我们来欣赏王海蓉同学的作文。

藏在玉米粒里的爱

外公生活在乡下,而我在城里上学。虽然相距并不遥远,但我只有在周末和假期的时候才能回去看望他。

去年暑假,我回到外公家,正巧邻居送来了玉米。硕大的玉米泛着金黄的色泽,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拿了一根尝起来。外公见我吃得满嘴都是玉米粒,笑吟吟地说:“你喜欢吃吗?喜欢的话,外公明年也给你种,保准让你吃个够。”听了外公的话,我连忙点头:“喜欢,喜欢。”

转眼又是一年。一个周末,我又回到外公家,刚进家门,外公便兴冲冲地拉着我的手说:“外公今年特意给你种了玉米,我们一起去掰玉米吧!”

玉米地一片金黄,我仿佛已经闻到了煮熟的玉米香,刚要跳下田埂去掰玉米,却被外公拦住了:“你别下去,我来就行。”“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小背篓已经装得满满当当。到家后,外公立即给玉米棒“剥皮”“拔胡须”,之后放进水里煮。看着忙碌的外公,我不禁湿了眼眶。

我慢慢咀嚼着每一颗玉米粒,玉米很甜,包裹着爱的味道。那是世界上最甜蜜、最珍贵的味道。

郭老师:同学们,读完这篇作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段雅慧:王海蓉同学的作文真实,贴近生活。

潘钰彤:而且选材新颖。以“外公种玉米”“不让我下地掰玉米”等小事,体现出外公对“我”浓烈的爱。

郭老师:说得真好!“以小见大”强调通过描绘小事物或事件来揭示更深的含义。这一写作技巧的关键在于“小”和“大”的对比:从小处着手,反映出整体的大面貌。同学们可以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转化为一篇生动且富有内涵的作文,通过一件小事,体现其中深刻的道理。

上一篇: 《西游记》梗概
下一篇: 我的拿手好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