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拖肚子粑”
作者: 郑川我的家乡有一种美食叫“拖肚子粑”。它的名字有趣,外形也很独特。
“拖肚子粑”整体为长条状,一边薄一边厚,呈黄白渐变色,最厚的部分隆起,像小娃娃刚吃饱的大肚腩。口感酥脆,轻轻一碰就会碎。
“拖肚子粑”吃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繁琐:首先将温水、酵母和白糖按比例混合均匀,缓缓倒入面粉中进行搅拌,直至面粉化作絮状。接着把搅拌好的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放置于温暖处,让面团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
当面团发酵好,把面团分成若干个一头宽一头略窄的椭圆形。将宽的一边紧紧贴住锅沿。窄的一边朝下,这样就形成了小娃娃的“大肚子”。
贴好后,盖上锅盖用中小火慢慢烤制十分钟左右。等到“大肚子”部分蓬松且熟透,便可出锅。刚出锅的拖肚子粑,麦香四溢,色泽金黄。上半部分酥脆,下半部分软糯,口感极为丰富。
拖肚子粑,已然成为家乡的一张美食名片。它那大大的“肚子”里装着游子对家乡的情怀和思念!
老师小评
习作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明“拖肚子粑”是家乡的美食,中间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结尾点明主题,首尾呼应。小作者分别从视觉、味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美食的特点,使习作极具画面感。
【作者系安徽怀宁县振宁第二学校学生,指导并置评:刘兰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