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发于心 言溢于情
作者: 徐洋语文课上,徐老师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呢?”“从对话中体会。”“从心理活动中体会。”“还可以从神态中体会。”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徐老师接着说:“想要体会文章的情感,我们首先要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晰文章的写作结构等。”
首尾呼应意味长
徐老师:哪位同学说说《匆匆》一课中,开篇运用的排比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佳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组排比句写出了作者很羡慕这些自然界中的动物、树木、花草,它们可以反复回归,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和无法留住的无奈。
明宇:老师,接下来的“偷”“藏”“逃”三个动词是作者对时间都去哪儿的追问,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溜走的急切心情和不舍。
徐老师:说得对。与《匆匆》相比,《那个星期天》的开头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文文:《那个星期天》开头写了“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简单的叙述却让读者感受到淡淡凄凉。天色昏暗下去这个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天快黑了,但读者的内心却增加了一分失落和压抑。
宇航:结尾“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的动作和环境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男孩从盼望到失望的无奈转变。
亮亮:“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面对没有兑现的诺言时的无措,和愧疚的心情。
徐老师:大家说得对极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体会到:文章行文风格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开篇为内容的发展定下了感情基调。结尾与开头感情基调相呼应,给读者留下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细节描写情亦切
徐老师:《匆匆》的借景抒情,《那个星期天》的环境描写渲染真情,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下面我们从这两篇文章的细节描写入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平果:《匆匆》一课中,作者将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形象地描写出时间的易逝;“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这里把太阳拟人化,生动写出时光的悄然流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排比句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宁宁:“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通过神态描写和情感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惋惜。
佳怡:《匆匆》第三自然段“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遮挽时、躺在床上时”,作者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现出对时间易逝、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与感叹。
明宇:还有“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我掩面叹息”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同样生动地体现出作者看到时光匆匆流逝却又无力挽回的无奈和怅惘。
宁宁:第四自然段中“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作者在叹息时光匆匆的同时,也在思考生命的价值,这种思考蕴含在对时光流逝的描述之中。
徐老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匆匆》开头第一自然段写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把感叹时光飞逝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那个星期天》第二自然段最后写到“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第三自然段“这段时光不好挨。”第六段最后“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些句子都属于直接表达情感,读者不需要分析,一目了然。
金铭:借助心理描写可以很好地表达情感。如《那个星期天》中,“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因睡过头错过机会的自责和懊悔。
小宇:借助动作描写,将情感融入其中,也是很好的方法。作者写“我”在等待的过程中做的一些事,如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等,看似很轻松的游戏,实则反衬出作者当时焦急的心情,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等待时的煎熬与期盼。
亮亮:“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通过对光线变化的描写,暗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伤感与失望。这种融情于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者内心的难过。
琪琪:作者通过“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一拟人化描写,烘托出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惆怅。
徐老师:同学们抓住了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匆匆》的时间流逝痕迹的描写,以及《那个星期天》环境渲染的茫然心绪。不管是平淡朴实的文字,亦或精致细腻的文笔,只要情之所至,言必溢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