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语言文字,寻艺术之美

作者: 吕小玲

借语言文字,寻艺术之美0

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社团活动时间到了,吕老师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向大家宣布了一个消息:“学校要在学期末开展艺术活动,要求大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老师,怎样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艺术之美呢?”快嘴小力问道。“别急,听老师慢慢道来!”

推敲传神之词

吕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韵律美,体会其蕴含的艺术之美。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的轻重缓急,以及情感的投入,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语言的美感之中。

鑫鑫:老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艺术之美?

吕老师:我们可以关注传神的词语,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反复推敲。

小文:课文《月光曲》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从“清幽”一词可以想象出那晚夜空分外清朗,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一间小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琴声。

鑫鑫: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简陋的茅屋里,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在弹奏他的曲子,他是多么高兴啊,难怪贝多芬会亲自为兄妹俩弹奏那么美的音乐!

榕榕:我从“水天相接”这个词,仿佛看到月亮正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舒缓地弹起了琴。

轩轩:从“微波粼粼”这个词语中,我仿佛看到江面在晚风的吹拂下,微波荡漾,给人一种宁静惬意之美。由此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此时弹奏的音乐是舒缓轻柔的。

丽丽:“巨浪”一词让我想到海浪在狂风中犹如巨龙翻腾,掀起惊涛骇浪的画面。贝多芬此时弹奏的音乐一定节奏加快,旋律激昂,仿佛在歌颂海浪的壮丽和磅礴。

吕老师: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点赞!通过阅读和体会文中传神之词,我们想象出相关画面,并进一步体会到了贝多芬钢琴曲的艺术魅力。可见,找传神之词——想象画面——体会艺术之美,是“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艺术之美”的一种方法。

品读优美之句

吕老师: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仗,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变化美。大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现这样的句式了吗?

楠楠:《伯牙鼓琴》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两句,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我边读边想象,发现课文将雄壮和低回的乐曲转化为视觉上的山、水,让我们领略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友谊之歌——高山河水。

丽丽:课文《书戴嵩画牛》中写道:“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段话指出了画牛的错误所在,我们根据这段话可以想象到戴嵩画的牛是摇着尾巴在相斗,与现实不符。可见,艺术创作也要联系生活实际。

文雅:在《京剧趣谈》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就是说,台上虽然没有马,表演者只需要根“虚拟的马鞭”,做出骑马的动作,我们通过观察表演者的动作,想象出一匹马,感受戏剧情节。京剧艺术真是趣味盎然。

吕老师:反复诵读这些优美之句,我们也可以体会其描绘的艺术之美。

查阅难懂内容

吕老师:当我们遇到不太熟悉或者难以理解的背景、人物、事件时,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可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背景知识。你们有这方面的能力吗?老师来考考大家。

京剧中,不同人物通常会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猜一猜下面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连一连。并想象一下,这些人物手拿马鞭时的样子,进行交流。

皇帝      红色

项羽      粉色

吕布      黄色

刘备      黑色

穆桂英     白色

兰兰: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马鞭的颜色代表马的颜色。所以,皇帝用的是黄色的马鞭,代表黄骠马;吕布用的是红色的马鞭,代表赤兔马;刘备用的是白色的马鞭,代表的卢马;穆桂英用的是粉色的马鞭,代表桃花马;项羽用的是黑色马鞭,代表乌骓马。

跳跳:哇,原来京剧中的马鞭还有这么多讲究!

吕老师:同学们,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现世界之美。也许我们无法亲眼去看,亲耳去听这些艺术作品,但是通过作家语言文字的描写,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艺术之美。阅读时,我们要关注传神之词、优美之句,遇到不懂的内容,及时查阅资料,同时还要想象画面,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之美。愿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更多的艺术之美,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上一篇:
下一篇: 跟夏老师一起“种彩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