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三部曲”

作者: 张春凤

云朵老师每一期的语文学习空间都会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学习。这一期,云朵老师要带着学员们讨论“小说”这一话题。我们一起来参加吧!

引入话题,关注环境描写

云朵老师:最近我们正在共读《小英雄雨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也想创作小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英雄雨来》的开篇是怎么写的?

悦萱:这本书以优美的环境描写开篇。

彦博:我一翻开这部小说,就被雨来生活的还乡河独特的风光吸引了。一个被芦花点缀的美丽村庄,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迫不及待想把小说看完。

云朵老师:是的,这就是小说创作一个显著的特点:环境开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做好铺垫。

曼妮:云朵老师,我在《穷人》里找到很多环境描写的段落。比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云朵老师:丈夫在恶劣天气还要出海打鱼,说明了什么?

文轩:说明桑娜一家生活窘迫,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

云朵老师:是啊,文章里只字不提“穷”,我们却通过环境描写了解到桑娜一家生活的窘迫。

溱羲:我发现有一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外面的狂风暴雨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觉到生活虽然艰难,但是桑娜依然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云朵老师:溱羲真会阅读,这一处环境描写确实值得我们反复品读。读到这,你们觉得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溱羲:勤劳、乐观的人。

云朵老师:由此可见,环境描写还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进入故事,寻找具体情节

云朵老师: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到小说里找一下具体的情节吧。

宇淏:《桥》这篇小说的开端是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忙逃生,偏偏“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村民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溱羲:围绕这座唯一逃生的桥,村民与老支书多次发生冲突,这是小说的发展。第三次冲突,老支书在过桥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小说的高潮。

彦博:最后,小伙子和老书记都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这里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此时读者才明白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是小说的结局。

云朵老师:分析得很到位。《桥》这篇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具备了小说的完整结构,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宇淏:《桥》最精彩的情节是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冲突。老书记发现小伙子排在队伍中间准备过桥时,严厉呵斥小伙子,凶得像一只豹子。在木桥摇摇欲坠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先过桥而再次发生冲突,最后老支书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处冲突把情节推上了高潮。随着结局老书记和小伙子人物关系的揭示,读者无不为之一震。在这种情节巨变中,读者再度体悟到老支书坚守党性的崇高精神。

云朵老师:是的,强烈的情感冲突既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欲罢不能,又能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品析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云朵老师:小说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

曼妮:我们可以留意小说里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云朵老师:是的,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的言行举止。

悦萱:在阅读《桥》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描写老支书的神态、语言的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描写不多,却和乱哄哄的村民与咆哮的洪水形成了对比,写出了老支书在危难关头镇定自若的形象。

云朵老师: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文轩:在《穷人》里,桑娜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经死了。尽管自己的生活已经无比艰难,她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从这儿,我们看到了桑娜的心地善良。

彦博:《金色的鱼钩》里,“我”发现老班长偷偷地嚼草根和吃鱼骨头的情节,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云朵老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三篇小说里都有险恶环境的描写片段。请同学们找一找。

宇淏:《桥》选取暴雨倾盆、山洪咆哮的黎明,呈现出村民面临的危险处境。

溱羲:《穷人》选取风雨交加、又黑又冷的夜晚,展现了穷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曼妮:《金色的鱼钩》选取进入草地、断粮多日的时刻,通过对无边无涯、贫瘠荒凉的草地的描写,呈现了革命战士艰苦的行军环境。

云朵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这些环境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艰难复杂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人物高尚的品质。同学们以后在阅读小说或是创作小说时,都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方面着手。

上一篇:
下一篇: 跟夏老师一起“种彩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