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可以想什么
作者: 杨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在阅读中,需要我们通过“想”,即思考,把课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最终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有的同学可能就要问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些什么,又应该怎么想呢?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同学们几个思考的小妙招。
妙招一: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杨老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不同的作者写出的文章内容不同。即使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写送别,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算是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应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李思颐:老师,之前学习《火烧云》《天窗》《桂花雨》这些课文时,我发现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想借此表达对童年及故乡的怀念之情。
杨老师:是啊,作者离开家乡,思乡之情便化作一缕清风,时时在心间萦绕。当我们读着作者笔下那些细腻的文字时,便能感受到他们对故乡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
向晓希:杨老师,有的文章我能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有的文章从表面内容很难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尤其是读古诗词的时候。这该怎么办呢?
杨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在预习课文时,老师经常会让同学们查一下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
李家和:预习《宿建德江》时,我一开始也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知道诗人为什么“愁”,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我知道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公元730年写的。此时,孟浩然处于人生的失意期。想入仕为官,但是科举未中;偶得与皇帝见面的机会,但是却因太过紧张而错失良机。失意苦闷,心事繁多,所以他的诗里藏着“愁”。
杨老师:李家和同学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都能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通过查找资料,或者请教他人,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妙招二:想想与作者笔下相似的事物
杨老师:同学们,阅读《丁香结》时,你们想到了什么?
李家和:读到“忽然呈出两片雪白”和“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丁香花的大概样子:白色,星星般大小。
张恒:我读到“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时,我想到了满树十字形的小而白的丁香花欣然怒放的样子。
妙招三: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杨老师: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时,大家都想到了什么?
向晓希:我想到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他写了很多关于小人物的文章。我看过他写的《骆驼祥子》,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个拉黄包车的车夫,他忍饥挨饿,拼命攒钱,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可是他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了。旧社会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太苦了。
李思颐:我想到了草原非常辽阔,一望无际,草地上开满了鲜花,空气中满是花香,如果骑着马在上面奔跑,一定非常惬意。
李家和:我想到了主客联欢时,老舍先生的心情一定非常愉快,鄂温克族姑娘唱歌跳舞的时候,老舍先生一定也跟着哼唱,说不定他还在那里手舞足蹈地打节奏呢。
张恒:我想到了如果能和老舍先生一起去草原该多好啊,我就可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打滚,闻一闻草原上清新的空气,还可以参加联欢会,和大家一起喝奶茶、吃奶豆腐。
杨老师:同学们可真敢想,想得也真好。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想一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才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应该学些什么?
杨熙妍:作者融情于景,通过描述周围的景色,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也要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借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杨老师: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你们知道阅读时可以想什么了吗?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多去想一想。
杨熙妍:“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这个句子生动形象。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丁香花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结和“人生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杨老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家在阅读时都特别用心,而且能通过思考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想到更多。比如,作者能把丁香结和“人生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给读者以启示,我们还能把哪些事物联系起来呢?
向晓希:梅花教会我们坚强,松柏告诉我们坚韧,荷花在炎炎夏日中盛开,不畏炎热,不惧风雨。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从很多事物身上,我们都能获得启示。
杨老师:这就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每次阅读都能多去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