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航海传奇
很多人听说过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知道西方人具有冒险精神。其实,在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前,就有一个中国人率领庞大的船队,跨越了东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完成了七次壮观的远洋航海,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他就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原姓马,名和,从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识。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其长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即位后,建文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削藩。燕王朱棣不甘,于是先发制人,起兵发难并夺得帝位。郑和在这场战争中功勋卓著,被明成祖朱棣御笔赐姓“郑”,从此马和改名为郑和。
明永乐年间,经济繁荣富庶,在对外关系上,明成祖朱棣锐意进取,重点实行开放政策,自登基后第三个月起,就派遣使者四处活动。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地,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经历过哪些惊险又有趣的事情呢?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巴歇国(今印度尼西亚),当时国内的东西两王正在进行内战,最终西王获胜。不过当郑和船队到达时,却被误认为是东王的人,还被误杀170人。但郑和没有贸然发兵报复,而是禀明明王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传播了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在第一次下西洋返程途中,有人来报,说近日海盗十分猖獗。郑和便派人去见海盗首领陈祖义,对其加以劝阻。陈祖义假意投降,实则趁机袭击郑和船队。不过郑和早已识破了他的诡计,于是直接兴兵剿灭海盗,烧了贼船10艘,俘获7艘,并生擒陈祖义等人。这一战,不仅彰显了郑和的英勇和智慧,更是大明帝国在南洋的一次重大胜利。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来到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的时候,国王亚烈苦奈尔认为其动机不纯,双方爆发第一次冲突。郑和认为打仗并非他的航行目的,所以选择先前往他国。回程时,他再度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尔派重兵围攻郑和船队。郑和见状,断定此时锡兰山国中必定空虚,于是带着两千精锐之师,趁夜突袭王城,最终生擒亚烈苦奈尔及其家属,回朝时,献给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大明帝国的气度,朱棣下令将其释放回国。
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