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非遗有个约会1

作者: 陈韵儒

我和非遗有个约会10

打擂素材

酸浆点豆腐

素材分析

酸浆点豆腐的工艺2013年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邹平市首个省级非遗项目。小作者写出了探秘酸浆豆腐发源地的经历,也重点介绍了制作酸浆豆腐的步骤。

“这豆腐又香又嫩,好吃极啦!”品尝着妈妈端上来的葱炒豆腐,我不由得啧啧称赞。“这豆腐啊,可不一般,它可是邹平的非遗特产呢!”妈妈告诉我。这豆腐为什么味道独特?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准备周末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它的发源地一探究竟。

周末,我们终于到达了县城南部的孙峪村。“据咱们《邹平县志》记载,700年前,邹平孙峪村人创造出了酸浆点豆腐的工艺,2013年这项工艺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在“孙大嫩酸浆豆腐传习所”的山路上,妈妈向我们介绍。

来到传习所,非遗传承人孙叔叔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你看,这是泡好的黄豆,这是磨豆子的小石磨,熬制豆浆的灶炉……”“把酸浆倒进豆浆里,叫做点浆,这是制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哟,待会大家可以亲自尝试。而酸浆呢?来看,在这里。”孙叔叔指着一个大缸继续说道,“这里面有淡黄色的,但看起来非常清澈的液体。”“在制作豆腐过程中,点浆完成后把盛出来的浆水放在这个专用缸内,浆水含有乳酸菌,经过发酵,就会变酸。这就是酸浆。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循环使用流传至今。”

听了孙叔叔的介绍,我们要动手制作豆腐啦!第一步磨浆。我们把泡好的黄豆用勺子舀进石磨的孔里,转动把柄磨豆子。“不要放太多豆子,你看,豆子太多,很难磨细。也要记得加水,否则就太稠了!”孙叔叔看着盆里的豆渣说。“磨完豆子,接下来是杀沫消泡、吊包出渣、煮浆、点浆、二次加热、压制成型。”孙叔叔耐心细致地指导着。不一会儿,我们点燃炉灶,豆浆冒起了热气。我拿起一杯酸浆,按照孙叔叔的指点,边搅拌边倒入锅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锅里真的出现了棉絮状豆花!点浆成功!接着,我把豆花放入模具中,盖上布,用木板使劲挤压出水分,一块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啦!

在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古法手工制作酸浆豆腐的流程,品尝到家乡独特的风味特产,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我们也必将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系山东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指导老师:张娜】

亮点分析

从孙叔叔的话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酸浆”,也从小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中,了解了制作豆腐的过程。相约非遗,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也激励我们将几百年传下来的酸浆豆腐制作工艺发扬光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