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古代服饰

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瑰宝,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与我国古代服饰文化有关。探究这些成语可以对我国古代服饰文化有所了解。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形容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由于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就有了王维“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è)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遗簪坠屦”“履舄交错”“弃之如敝屣”三个成语中的“屦”(jù)“履”(lǚ)“舄”(xì)“屣”(xǐ)都是古人的鞋子。古人一般称鞋为“履”,也称“舄”。但严格说来,二者仍有区别:单底的叫“屦”,复底的叫“舄”。“履”在上古多作动词,是“践踏”的意思。战国以后逐渐多指鞋子,到了汉代,“履”成为鞋的通称。“屣”是草鞋。还有一种“屐”(jī),是木头鞋,前后有齿,防止打滑。

俗话说,“古之君子必佩玉”。人们把玉制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甚至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玉制品。有关珠玉的成语不胜枚举,兹不赘述。人们还经常拿珠玉与人的品德才能相比。例如“珠玉在侧”比喻形貌、德才都超过自己的人萃集在自己身边;“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秀的品德;“明珠投暗”比喻贵重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视或好人误入了坏人之群。

“披发左衽”这个成语展示了一个衣领的地域文化。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则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袍笏登场”: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比喻坏人上台做官。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袍”指古代的官服。“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手板。这个成语描绘了朝廷之上的服饰文化与特定礼仪,而且是中国独有的官员们议论政事的穿着规范。

上一篇: 为习作加点料
下一篇: 成语里的建筑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