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忠实的朋友——狗
作者: 凌丽君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一。
在汉字中,最早表示“狗”的是“犬”字。“犬”的甲骨文字形 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一只侧面站立的狗,从上到下分别是头、身子和翘着的尾巴。金文中的犬字 就更为形象了,不过也有沿袭甲骨文的侧视字形,比如 。汉字发展到小篆 ,狗的尾巴消失,身子部分变成了“人”形,脑袋也成为一横一竖一弯,慢慢就成了“犬”字。所以,这个字形其实是一只狗的不断变异,和大小没有一点关系,千万不要和“大”“太”混淆了。
我们现在常用的“狗”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而且,最初它和“犬”的意义还有所不同。在较早的古书中,“犬”指大狗,“狗”则指还未长毛的小狗。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争斗”现象,慢慢地,“狗”战胜了“犬”,代替了它的用法。
说起狗的特点,或许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灵敏的嗅觉。所以在动物界,也只有它才能凭借这一特长进入警察行列,成为“警犬”。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狗的这一特点。甲骨文中有个字,写作 ,字形下面是犬,上面的 像什么?是不是很像鼻子?这个字就是“自”。“自”最初表示鼻子,有人说因为我们常常指着鼻子来表示自己,所以后来又有“自己”的意思。至于鼻子,则重新为它造字,在“自”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声音的部件“畀”,这便是“鼻”的来源。
把表示鼻子的“自”和“犬”合在一起,这就是后来的“臭”,难道它是狗鼻子的意思吗?其实不是,因为狗的嗅觉灵敏,因此用狗和鼻子来表示“闻东西”这种动作。所以“臭”在早期读作xiù,表示“闻”和“气味”,无论香的臭的,都可以用“臭”(xiù)表示。后来专门表示臭的气味时,“臭”才读作chòu。
在人类饲养的动物中,狗和鸡的关系非常密切,都是农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经常能读到“鸡犬”连用的文句。比如晋朝文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群躲避战乱的人,在世外桃源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除了田地、竹林、桑树等,还养着鸡、狗等动物,一片祥和之景。唐朝诗人也常借助“鸡犬”描写他们眼中的乡村之景,如孟浩然的《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诗人到达菊花潭的时候,村里已是日暮时分。主人出门登高去了,只留下鸡犬在家。
在成语中,我们也能看到鸡、犬形影不离,比如“鸡鸣狗盗”“鸡犬升天”等。“鸡鸣狗盗”讲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是齐国有名的公子,有一次他出访秦国,秦昭王妒忌他的才能,便将他囚禁起来。孟尝君想要逃出秦国,就派人去请秦昭王宠爱的妃子向秦王求情。妃子答应了,但前提是要得到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白狐狸皮袍。于是孟尝君的一个门客装扮成狗爬进秦王的宫殿,偷出了那件皮袍。孟尝君因此得以释放,但赶到城门时却发现还没有开门,为了尽快逃离秦国,另一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啼鸣,士兵们误以为时辰已到,便打开了大门,最终孟尝君顺利回到了齐国。这个故事后来便凝练成“鸡鸣狗盗”,原本是指学鸡打鸣、学狗偷盗,指一些微不足道的本领,后来指低贱卑下的行为。
“鸡犬升天”则和汉朝人刘安有关。那时的人们热衷于炼制丹药,认为可以像嫦娥一样,得道成仙。传说刘安服用丹药后,真的轻飘飘升上天了,而遗留在地上的几颗药丸被家里的鸡犬吃掉,这些鸡犬也都跟着升天了。于是便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后来常常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到好处。
狗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朋友,是因为它在生活中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帮助。除了担当警犬,狗的奔跑速度很快,可以快速找到被射中的猎物,是人们打猎时的好助手,便有了“猎犬”的身份。狗不仅嗅觉灵敏,听觉也很不错,遇到一点动静,便会发出叫声以提醒主人,因此还是看守家园的好帮手,便有了“看门狗”的身份。到了现代社会,尤其对于住在城市的人们来说,狗就像家人一样,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与陪伴,于是又有了“宠物狗”的诞生。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