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坚守

作者: 肖莲英

云端上的坚守0

在我们于都县仙下乡,有一所“云端上的小学”——龙溪小学。之所以称它为“云端上的小学”,是因为它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却因为一位90后校长的故事被大家熟知。

这位90后校长名叫朱森林。他出生在仙下乡龙溪村,小时候就读于龙溪小学。那时的龙溪小学只有一排破旧的瓦房,下大雨时还会漏雨。小学毕业后,他来到山下读初中,少年时代从未离开这座大山。土生土长的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坡、每一条溪,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他从小成绩优异,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盼着儿子跳出农门,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亦师亦父般的方李长校长也对这个聪慧的学生分外喜爱,常在他耳边念叨:“以后当老师吧!乡村的未来在教育!”也许是源于方老师的期待,又或许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大学毕业后,朱森林果断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2014年,22岁的朱森林正式走上了教师岗位。他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去山下的东田小学,这里距离他的新家很近;二是回到母校龙溪小学。这些年时常听说山上的年轻老师待不了多久就走了,原因是这里条件差,交通又不方便。他想:如果我一个本地人都不愿上山,谁又会愿意来这儿呢?于是,他毅然骑着一辆摩托车来到了龙溪小学。

2016年,朱森林从小敬佩的方李长校长结束了41年的教学生涯。告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这个爱徒:“我退休了,龙溪的教育要交给你们年轻人了,好好干,加油!”

从此,朱森林接过了沉甸甸的担子,明白了未来任重而道远。他首先想到,要想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必须留住老师,只有留住老师,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学校有十几位老师,除了他自己是本地人,其余均来自周边县市,有来自南康的,有来自安远的,还有来自景德镇的。学校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双休日往返家校很麻烦。为了稳住“军心”,朱森林几乎每周一早上6点左右都会开车出现在山下的路口,接外地老师回校。这条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般人都开得胆战心惊,而他却驾轻就熟,如履平地。

这位阳光秀气的大男孩儿,眼神澄澈单纯,亲切可爱,不仅是同事眼中的“大家长”,更是学生暖心的“大哥哥”。

课堂上,朱校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满睿智;课后,他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促膝谈心,不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龙溪村坑内组的朱梓桢是一位孤儿,寄养在年迈的堂爷爷家里,和90岁高龄的太奶奶相依为命。2019年学生宿舍建成后,朱森林来到朱梓桢家里,和大人商量,让他搬进了学生公寓,还为他申请了资助项目,每个学期都能享受国家补助,可以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已经六年级的朱梓桢同学说:“来到学校居住,和同龄的小伙伴儿们一起生活、学习、玩耍,我很快乐。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学习更专心了,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像朱老师一样,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龙子教学点是龙溪小学的一个分支,在距离龙溪小学4公里的龙子组,相隔几座大山,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太小就安排在那里就读。上完本部的课程后,朱校长每个礼拜都要翻越大山,去看看那边的老师和学生们需要什么,及时解决问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朱校长毫无怨言。最难的是冬日里冰天雪地,常断水断电,请不到维修师傅,朱校长又当起了水工、电工,学会了基本的接水接电、屋顶维修等技术。

在朱校长的努力下,这几年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教学楼焕然一新,操场、篮球场跟城里一样铺上了塑胶,每位老师都配备了新电脑、新办公桌。办学和住宿条件都有了大大的改善,老师们的心渐渐安定下来,想走的老师越来越少,学生们也不愿意去山下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2014年至今,朱校长已经在龙溪小学坚守了9年。如果说当初上山靠的是一股少年锐气,那么这些年的坚守靠的则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坚守、播种、传承……朱森林校长是广大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更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正因为一代又一代像朱校长这样的乡村教师的坚守,这里的天空才会更蓝,水才能更清!

(供图:朱森林)

上一篇: 又是一年枇杷黄
下一篇: 我家住在运河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