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秋开始
作者: 凌丽君
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一个节气,都以“立+季节名”的方式命名。“立秋”节气的到来便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一般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
随着天气慢慢变冷,树叶开始飘落,秋天如约而至。如果我们了解“秋”的古文字形的话,说不定会大吃一惊,古人最初对“秋”的认识可真是特别呢!
“秋”的甲骨文字形作 ,你可能难以想象,这分明像是一只昆虫嘛。有的学者认为是蟋蟀,也有的认为是蝗虫。不管是哪种昆虫,事实上,古人真的是用昆虫形象来记录秋天这个季节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到秋天,蟋蟀就开始鸣叫,蝗虫也在秋熟时盛行,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秋天的昆虫。从古代的典籍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昆虫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以蟋蟀为例,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以“蟋蟀”为题的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豳风·七月》中描写不同季节时讲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了十月,天气越来越冷,蟋蟀也从户外逃到室内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秋”字和虫完全没有关系了呢?原来,在甲骨文中, (秋)和 (龟)字形比较相似,两者都是侧视图,上面是头部,左边是肢体部分,右边是整个身躯。它们的读音也很近似,用字时常常会混淆。为了加以区别,人们便为“秋”重新造字,由“禾”和“火”组成。“禾”代表了秋天收获的庄稼,“火”则代表秋天的颜色,这个季节有“火红的树叶”“火红的高粱”。
立秋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此时的气温还没有真正降下来,只有早晚能感受到阵阵凉风。在古人眼中,落叶是秋天的象征之一。宋朝诗人刘翰在《立秋》中写道:“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秋天的夜空如玉制的屏风,晶莹皎洁。幼小的乌鸦啼叫着飞回巢中。睡觉时,枕上阵阵凉风,好像有人拿着扇子扇风一样。睡眠中听到秋风萧瑟,醒来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只看见明朗的月光下,梧桐叶落满了石阶。
在秋天的落叶中,古人对梧桐叶情有独钟,认为“梧桐一落叶,天下尽知秋”。成语“一叶知秋”,最初便是这个意思。“叶”的金文字形 就像一棵树,树上有好多叶子。后来为了凸显它的植物义,又增加了“艹”,成为 ,这就是“叶”的繁体字“葉”。不过这个字形比较复杂,汉字简化时就用“叶”代替了它。“一叶知秋”原意是看到一片落叶,便知晓秋天的到来。后来比喻由小见大,从一点细微的现象就能推知事物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人看来,秋天意味着收获,意味着美景。人们享受着春种秋收的喜悦,观赏着漫山遍野的红叶,以充满希望、充满喜悦的心情迎接秋的到来。但在古人的文化观念中,却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预示着生命的衰落。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悲秋之作。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从哪里来?它吹落秋叶,在萧萧落叶声中,一群群大雁往南飞。早晨秋风吹动庭院中的树木,孤独的异乡人最先听到这阵阵秋风声。
尽管秋天的萧瑟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哀伤,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为了庆祝丰收,在立秋时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还将收获的新米煮饭,敬献给祖先。为了能够更久地保存新收获的农作物,民间还有“晒秋”的习俗。此时家家户户的院内都晒满了红红的柿子、辣椒,黄灿灿的玉米、稻谷……五颜六色,就像秋天的调色板。
而经历了酷暑的人们,到了立秋,胃口也一下子打开了。和立夏一样,立秋的时候民间也有“称人”的习俗。不过这回的称重主要是为了和立夏时的体重作对比,以此来检验胖瘦。如果体重减轻,那就要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称为“贴秋膘”。“膘”是小腹两旁的肥肉,贴秋膘意味着要长很多肉,最快的方式便是以肉补肉啦。所以到了秋天,我们就可以大快朵颐地吃肉了。不过,也别吃得太猛,一不小心吃成小胖子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