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作者: 凌丽君

在介绍春分这个节气时,我们曾经讲过春分、秋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将春季或秋季平分了;二是指这两个节气的昼夜平分、冷暖平均。

古人把白天称为“昼”,昼夜平分,就是指白天和晚上的时长相同。从昼、夜的字形中,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白天和黑夜的认识。

“昼”的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字形的下半部分无论是方形还是圆形,都代表着太阳。上半部分则是手和笔,表示手里拿着笔画太阳,意味着白天的到来。汉字发展到小篆,“日”又被“旦”代替,写作 ,强调白昼始于日出。这就是繁体字形“晝”的来源。后来汉字简化时,“尺”代替了上半部分的手与笔,于是便写成了“昼”。不管这个字形有怎样的变化,“日”是它始终要保留的形体,因为太阳是白天的代表。

“夜”的古文字形 ,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在人的腋窝位置是 。这是什么呢?如果你一直阅读“说文·解字”这个专栏的话,一下就能猜出来了。我们在七夕节的介绍中讲过,这是“夕”字,字形像弯弯的月亮。在古人的认识中,月亮就是夜晚的代表,因此用月亮的形体表示夜晚义。因此,“夕”在这里提示“夜”的意义。除了“夕”外,“夜”的另一部分 其实是“亦”,用来表示“夜”的声音。所以,“夜”字其实是个形声字,但发展到现代,“亦”和“夕”黏合在一起,你已经看不出了。

秋季三个月九十天,秋分恰好处于其中,平分秋天。秋分之后,天气开始真正凉爽,夜晚也逐渐变得比白天长。慢慢地,雷声和闪电也开始变少。由于降水量减少,天气干燥,水蒸汽蒸发快,湖泊和河流的水量也开始变少,渐渐处于干涸状态。同时随着天气变冷,我们也几乎听不到虫鸣声了。因为小动物们都要为过冬作准备,筑垒自己的巢穴,储藏食物。秋分时节的这些自然变化,古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已经观察到并作了很好的总结:“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秋分也是传统的“祭月节”,后来盛行的中秋节其实就来源于祭月节。在古人的诗歌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秋分时节赏月、赞月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杨公远曾写过一首《三用韵》的诗:“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到秋分时节,明月挂在高空。无论相距多远,大家都举杯望月,三两杯就已有微微的醉意。天上的银河清澈无比,似乎有满满一江水流。夜晚的时间越来越长,明朗的空中没有丝毫云彩。隐隐看到月宫中的桂花树,盛开着的花香也洒满了人世间。

对于月亮,古人幻想出嫦娥、玉兔、桂花等很多美好的事物。诗人此处貌似在写月宫中的桂花,实际“八月十五桂花开”,秋分时节正是桂花香满大地之时。因此诗中所写的花香,并非只是诗人想象之物。把酒赏桂,也成为中国文人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秋分是一年中农事最为繁忙的时候。农民们既要收获,又要耕地播种,这就是“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种。棉花吐絮,晚稻成熟,这是秋收;土地 翻耕,播种麦子,这是秋耕、秋种。正如农谚所言“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之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引起鼻干、咽干等问题。这个时节咳嗽、感冒是常见的现象,这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所以往往到了秋天,家里总要准备梨、百合、银耳汤等食物,因为它们都有清热润燥的作用。小朋友们可不要挑食,因为食物不仅仅让你填饱肚子,还能保护你的身体呢。

有些地方在秋分这一天还要吃汤圆。不过这回的汤圆可不是象征团圆。据说煮好的汤圆,要用细竹叉扦着放在田边地坎,取名叫“粘雀子嘴”。原来人们想用黏黏的汤圆粘住麻雀等鸟儿的嘴巴,这样鸟儿们就不会去啄食地里的庄稼了。看来,秋分的这碗汤圆相当于稻草人了。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