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华山,不止奇险
作者: 赵俊辉
在中国版图的腹地,横亘着一座雄伟的山脉——秦岭。它西接昆仑,东扼中原,既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又是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秦岭山脉自西向东绵延不绝,在晋陕豫三省的交会处,隆起一座险峻奇绝的山峰,它就是被称为“西岳”的华山。
“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山海经》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华山的雄伟轮廓。华山壁立千仞之风骨,非亲临不能言传。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就是一座由石头构成的奇特山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
「时文选粹」
登华山
廖奔
①五岳之中,最险的是华山。今天,我来登华山。
②当地人告知,如果徒步攀爬华山,只有一条在岩石上凿出的狭窄梯磴路,从玉泉院开始,途经百尺峡、千尺幢等险径,爬四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后到达北峰顶,年轻人一般需要四五个小时。另外,还可乘坐北峰和西峰两条缆车上去。梯磴绝陡,常常几乎垂直开凿,而且每个台阶只能放下半只脚,宽度仅容两人侧身而过。抬头上望,梯磴沿着巉岩绝壁直入云霄,呈一条弯曲的悬线,时而隐入树梢,令人不觉双膝发软。七十岁老翁登山,还是识时务乘缆车吧!
③缆车悠悠,凌空而起,迅疾滑向峰巅。只一会儿工夫,人已悬于万山之上。周围峰峦起伏,皆是白崖皑皑,陡峭耸峙。一块白色巨岩迎面扑来,上面垂有整齐的纵列弧线,看上去犹如一条斜面瀑布倾泻而下。前望山巅,五峰攒聚,恰似莲花涌瓣。
④到达北峰顶后才知,原来这里只是攀登华山中途的一个点,还须继续向更高的中峰攀爬。我鼓足勇气前行,来到擦耳崖。所谓“擦耳崖”,乃是沿一块巨崖旁侧的石路上行,右侧紧贴崖壁,人行其上,需擦耳而过,左侧则是万丈深渊。以往此处并无道路,只能踩着溜滑崖脊上凿出的坑窝前行。如今已凿出了一条一米多宽的石阶梯,旁侧有铁栏杆护佑,并不危险,尽可以边爬边欣赏崖壁上重重累累的古人题字。
⑤穿过擦耳崖,便是一段笔直的石蹬天梯。我手抓两侧铁索,脚蹬石壁攀援而上。登到一个平台,喘息未定,前方忽然出现一道斜向山壁的直直的路径,通向远处山峰顶端,望去就像一条苍龙卧伏。我知道,著名的苍龙岭到了。这条山壁很薄,就像一堵直立的刀墙,人要顺着山脊的“刀刃”一直爬上去。这是通向山顶诸峰的唯一通道,长1.5千米,宽仅1米,两侧都是万丈悬崖。攀爬在山脊之上,尽管两侧皆有铁栏杆护佑,但仍会令人胆战心惊、头晕目眩,尤其不敢向旁侧观望。
⑥过了金锁关,转道西峰。通顶西峰要经由一条如鲤鱼脊背般光滑的岩石路,人流熙熙攘攘,两侧万仞悬崖。好在两旁已经拉有牢固铁链防止坠落,并无危险。于是,人们上行下移,欢歌笑语不绝。登顶之处为莲花峰,白石覆瓣,好似尚未展开的莲蕊,难怪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写“石作莲花云作台”。
⑦由西峰转爬南峰。华山的海拔高度为五岳之冠,南峰又为华山之冠。这里奇崖突兀、峰切峦削、险拔峻峭、直指苍穹,真可谓人间仙境。
⑧登顶南峰,天高气爽,万山汇聚,云气飘荡,只觉天近咫尺,触手可及。向北眺望,苍茫的雾气之中露出辽阔的关中平原一角,其中渭水、洛水都流淌成蜿蜒曲折的黄线。宽阔的黄河由北方咆哮而来,遇到华山阻挡,向东直角转弯而去。在河床最北处似乎隐约可以看见龙门峡谷,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起始之处。在黄河东北岸可以眺望到郁郁葱葱的中条山,山脚下的风陵渡、永乐宫隐匿于云霓之中。华山向东便是著名的潼关,紧扼华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通道,卡住豫陕之间连接的咽喉。
⑨意尽筋疲之后,我从西峰乘缆车返回。缆车从万丈绝壁顶端猛然跃下,滑行在直壁立崖间。山体竖直笔挺,如刀削斧劈般上下贯通,顶天立地。壁面白石嶙峋,有奇松怪柏挺峙其间,或如白色瀑布挂壁,或如水墨壁画晕染。时而一条横切裂缝,把硕大的山体剖为两截,却又严扣紧合,依旧坚如铁壁。随着高度的降低,纵向山体的纹路更加多变,再加上墨绿树渍的勾边围框,结构出一幅幅自然曼妙的国画画图。
⑩华山,我心中的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27日,文章有删改)
「快乐演练」
1.阅读全文后,请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说“华山,我心中的山!”。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⑤段这句话。
这条山壁很薄,就像一堵直立的刀墙,人要顺着山脊的“刀刃”一直爬上去。
3.阅读第⑧段,结合黑体词语“咽喉”,理解句子的含义。
华山向东便是著名的潼关,紧扼华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通道,卡住豫陕之间连接的咽喉。
4.阅读全文后,你对华山的印象是什么?请简单概述。
「参考答案」
1.华山的风景或雄奇,或俊美,或壮阔,给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所以作者在最后说“华山,我心中的山!”。
2.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薄薄的山壁比喻成直立的刀墙,把人爬山的状态比喻成顺着“刀刃”爬,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华山的险峻雄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咽喉”,比喻形势险峻的交通要道。“紧扼华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通道,卡住豫陕之间连接的咽喉”这句,说明华山地理位置的险要,它既具有雄奇的自然风光,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4.结合文章及自己对华山的了解总结即可。示例:华山雄伟巍峨,山势险峻,高崖峭壁,群峰奇秀,素以“奇险峻秀”而驰名中外。文中提到的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它莽莽苍苍,岭呈苍黑色,笔直插天,好似苍龙腾空。
「读写链接」
当我们游览一处景区时,往往会有许多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将这些参观游览的点滴记录下来,便是一篇游记。那么,如何写好游记呢?我们可以学习下面两种方法:
移步换景,交代游踪
写游记时,我们可以凭借游踪来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贯穿全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选取游览过程中某些特别的经历进行描写,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而不必对游览过程进行巨细无遗的叙述。文章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跟随参观游览者脚步的移动,将沿途所见的各种景物逐一呈现,并且清晰地交代清楚景物的方位。如上文中的《登华山》,作者按照登山地点的不同确定游踪,“坐缆车登北峰—爬中峰途经擦耳崖—抵达苍龙岭—过金锁关转道西峰—由西峰转爬南峰—登顶南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华山的自然风光、历史典故以及人文景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描山绘水,融入情感
写游记时,不但要将所目睹景物的独特之处细腻描写好,还要让你的文章富有情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受到触动与感染。如《登华山》一文中,作者开篇即说:“五岳之中,最险的是华山。今天,我来登华山。”此话一出,那种即将登华山的自豪之情立刻充溢于胸。随后,作者描写穿过擦耳崖时,手抓铁索、脚蹬石壁奋力攀援而上的场面,接着看到苍龙岭的景色“这条山壁很薄,就像一堵直立的刀墙,人要顺着山脊的‘刀刃’一直爬上去”,生动地勾勒出华山的险峻奇绝,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华山的赞赏之情。尤其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华山,我心中的山!”这句话有力地表达了华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素材手账」
穿越时空的华山传说——沉香劈山救母
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长达十余丈的巨石被截成三节。在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重达三百多斤的月牙铁斧。相传,这里便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之处。三圣母因与凡人刘彦昌结合而触犯天条,被压在华山之下。他们的儿子沉香逐渐长大,在知晓母亲被压华山的遭遇后,便立志要救出母亲。沉香经刻苦学习与修炼,最终获得神斧,在山神的指引下,他成功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三圣母。在华山景区,有一块形状似莲花的巨石,它被称作斧劈石,据说是沉香救母时劈开的。此外,那座曾留下沉香痛哭并呼唤母亲身影的山峰,被命名为孝子峰,而刘彦昌昔日隐居的地方,则被称为刘玺台。华山的这些景点均与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紧密相连,成为华山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地标”。
名家笔下的华山
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阴。树木一片一片的。
——贾平凹《三游华山》
「文题亮相」
对于登山者而言,追求的是登顶的结果,还是享受攀登的过程,这全然取决于自己微妙的心态。作家贾平凹三上华山,都是中途折返,然而作者却并不觉得遗憾,每次都是尽兴而归。这其中既彰显出他的随性与从容,又可见其对“访山”之事的智慧与豁达。华山之美,并不仅仅存在于险峰绝顶,河谷间的山石、古寺的林荫、溪流和小潭,都有属于山水独特的美与趣。
就像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也可以做到一步一景,步步皆精彩,处处可吟唱。
阅读以上材料,请以“登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对美的体验或认识。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需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根据以上的作文题目,我们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高分习作」
登华山记
刘晨宇
早就听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华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盛誉。直到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华山游玩时,我才亲身感受到它的险峻。
我们乘坐大巴从华山游客中心出发,大约二十分钟后到达北峰索道口。站在北峰脚下远远望去,只见山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周边的山石仿佛被刀削过一样。那一块块光滑的大石壁经过雨水的连年冲刷,光滑如镜。我不禁发出惊叹: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随后,我们搭乘索道上山。缆车缓缓向上移动,我透过车窗向下看去,眼前是万丈深渊,看得我心惊胆战,其他游客也发出阵阵惊呼,好不刺激。我难以想象,当初工人们是如何在这么高峻且陡峭的山壁上修建起这条索道的。待轿厢行驶到较高位置时,我置身于一片浓密的云雾之中,仿佛进入了缥缈的仙境。原来我们已经接近华山北峰“云台”了,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雾华山”“云华山”了吧?
越过“云台”,我们就要攀登苍龙岭了,它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从远处望去,苍龙岭果真如一条苍黑的巨龙盘旋于山岭之上,两侧绝壑深达千尺。我走在上面,好像行走在刀刃之上,令人胆战心惊。韩愈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此这里留存有“韩退之投书处”的石刻。我们沿着苍龙岭的台阶小心翼翼地攀登,两边皆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仅看一眼就会令人头晕目眩。我不敢向两边看,只能专注地向前走去。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经过苍龙岭和金锁关到达了中峰。虽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我的内心却无比激动。站在中峰,可以清楚地看到华山其余的四个主峰,远远望去,云雾缭绕,好似身处仙境一般。我们先到了玉女祠,随后出院门看到了引凤亭。相传,玉女祠和引凤亭是为纪念萧史和弄玉而修建。我静静地坐在引凤亭边,迎着微微的山风闭目养神。这一刻,烦乱的心情不见了,我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舒缓。
考虑到时间和体力等因素,我们一家没有继续攀登东峰、南峰和西峰。远望三峰,它们酷似莲花的莲心,而周围的山峰则好似莲花的花瓣,如此一来,整座华山如同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这造型美丽极了。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对祖国山川的壮美秀丽发出深深的赞叹。
「亮点解析」
作者真实地叙述了自己与父母游览华山的经历。重点描绘了从华山北峰山脚仰望山峰的景象,乘坐索道时的情形,在北峰看到云雾缭绕的画面,攀登苍龙岭的过程,途经金锁关抵达玉女祠、引凤亭的经历,以及站在中峰(玉女峰)上远望其他四峰的壮丽景色等内容。作者观察细致,游踪清晰,着重描写了自己游览时的真实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华山的热爱和赞美。文章中还引用了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立体,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跨越古今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