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作者: 卢墨涵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闫晓东
主持人:同学们好!我是栏目的特约主持人闫晓东。在过去的这个寒假里,我们刚刚同家人度过了一个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作为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节日,它饱含着亲人的守望与团圆的幸福。在这个春节,你过得怎么样?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你对春节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期的写作题目《节日》,一同回顾一下这个难忘的节日吧!
[写作内容]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爱的是春节。每年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忙碌,就算屋外寒风凛冽,也改变不了大家喜悦的心情。
“二十三,糖瓜粘。”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开始,春节便算是拉开了序幕。在这一天,人们会从市场买回各种水果、干果用来“祭灶”,当然,一定也少不了用麦芽糖制成的又甜又黏的灶糖。灶糖又叫糖瓜,“小年”这天吃灶糖,有祈祷家中一年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接着,家家户户便开始了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卫生清扫,人们要用家里最整洁的状态,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①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除夕。在除夕这天,我与爸爸妈妈在街头漫步,只见街上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氛。而超市里人头攒动,人们都在购买年货和正月里走亲戚、去拜年的礼物。“过年啦,过年啦!”刚吃过午饭,孩子们便已经迫不及待地跑下楼去,呼朋引伴聚在一起,享受着节日里那份独属于孩子的快乐。在这一天,许多孩子都收到了长辈发的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据说能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地成长。②
苏轼在《守岁》中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围坐守岁,而那桌香喷喷的年夜饭,更是让春节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象征着连年有余的红烧鲤鱼、象征着财源广进的脱骨猪手、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香酥肥鸡……一道道美食被端上餐桌,香味在屋子里飘荡,撩拨着孩子们的心。除夕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互道新年祝福,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③
等到午夜,热气腾腾的饺子便被端上了桌。这时,大家默契地拿起筷子,一起品尝这顿意义非凡的团圆饺子。吃着吃着,如果谁突然停住了,大家就会立即送上美好的祝福——他吃到那枚代表着福气的硬币了!人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观赏着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幸福的团圆时刻,怎能让人不沉醉其中?④
过了大约一周这样轻松而快乐的生活,人们便要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了。异地求学的学子,默默地收拾好了回去的行囊;奔赴他乡工作的大人,此时也已经订好了回程的车票。于是,乡间的小路、车站、机场、码头,便能看到许多依依不舍的面庞。一年又一年,人们便是在这样的南来北往中,体会着春节带来的团聚与期待。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传承着美好的习俗,洋溢着欢乐和幸福。我在新闻里看到,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已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期待“春节”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能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包容的未来。
①由一句俗语引出北方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接着作者描述了“祭灶”、年前清扫的习俗。
②“时光飞逝”一词衔接了上下文。接着,作者又分别描写了超市里购物的人群、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并写出了过年探望长辈、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中国传统习俗。
③先是引用苏轼在《守岁》中的诗句,加深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接着描述了除夕的另一个习俗——吃年夜饭。排比句的运用,让文章增色不少。
④这一段详细交代了年夜饭的重头戏——吃饺子,在内容上属于略写。吃饺子吃到硬币的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段末使用反问句回扣主题,令文章别具一格。
[亮点解析]
这篇习作写得详略得当、精彩动人。文章语言具有连贯性,按照过春节的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先后有序。段落之间也多有过渡语句,令文章浑然一体。习作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了符合逻辑,前后连贯,值得同学们借鉴。
(指导教师:闫晓东)
编辑:张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