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曲中状元,杂剧大家

作者: 雷江

马致远:曲中状元,杂剧大家0

马致远的散曲和杂剧皆负盛名,“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这句话就是对他创作成就的最好概括。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元曲大家的世界,探索他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贡献。

文化讲坛

闲话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自幼饱读诗书,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尤其热爱古琴艺术,并有独特的见解。

根据马致远散曲中的自述,他早年“写诗曾献上龙楼”,就是向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因此得其赏识而短暂担任过官职。孛儿只斤·真金去世后,马致远离开了京城,任江浙行省务官。因壮志难酬,满腹经纶而无以报效国家,马致远在漂泊中蹉跎了大半生的时光。五十岁左右,他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隐居山林的生活,他的词曲也因此多了几分恬淡的意趣。马致远的文学成就有两个方面:

散曲创作。马致远是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在元代散曲作家中,他的作品数量最多,流传广泛,其传世之作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关汉卿和白朴两人现存散曲数量的总和。

从思想内容上看,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等多种题材。他擅长借古讽今,通过历史故事寄托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他常以叹世归隐为主题,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在描写男女恋情时,他则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制曲艺术上,马致远造诣深厚,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他的散曲语言清新秀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他都能达到诗中有画、栩栩如生的效果。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时而清丽,时而飘逸,时而奔放,时而老辣,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杂剧创作。散曲和杂剧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是作者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体,而杂剧则是要让剧中人物具有性格化的语言和唱词的代言体戏剧。马致远巧妙地将散曲的抒情融入杂剧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散曲化倾向。

马致远的代表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优秀作品之一,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并作出了新的诠释。他的创作,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国势衰弱之时,描绘了王昭君在汉匈边界投江自尽的悲壮场景。这些改编,反映出他对历史沉痛的反思。这部作品风格深沉凝重,曲词抒情意味浓厚,将传统的诗词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第三折中,深秋时节苍凉的塞上风光与人物内心的惆怅交织,营造出感人至深的意境。除历史剧外,马致远还擅长创作“仙道”剧,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借以表达避世思想。

综上所述,马致远在杂剧的创作上特色鲜明,成就突出。

经典课堂

一悲一喜,各具神韵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比较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都是元朝散曲小令的名篇。大家请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我们细加品味,这两曲有诸多相似之处:

曲牌相同,题目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在元代杂剧中应用广泛,单独填词的也很多,是当时常见的曲调之一。马致远与白朴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这一曲牌来写景抒情。

两首元曲的题目中都含有“秋”字,仅有一字之差。除题目外,两首元曲在正文中都未曾提及一个“秋”字,却将秋天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含蓄而深邃的表达方式,正是他们高超的艺术造诣的体现,也让《天净沙》这一曲牌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排列名词,写活秋景。《天净沙·秋思》第一句连用9个名词,再加上第二句的“夕阳”,共描写了10种景物;而《天净沙·秋》前后两句中,包括“飞鸿”,一共描写了12种景物。这些景物各自构成了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画面,并且在词句的排列上,整齐中蕴含着变化。《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和《天净沙·秋》中的“一点飞鸿影下”,都是由静到动的描写,使得画面瞬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寓情于景,意境动人。《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瘦马”,每一个词都透露着深深的悲凉之感。更何况,“鸦”还是在黄昏时分归巢的“鸦”,连鸟儿都眷恋着家人,人又何尝不是呢?作者触景生情,心中的惆怅之意不禁油然而生,弥漫于心间。

在《天净沙·秋》中,“孤”“残”“老”“寒”等字眼,每一个都让人心生凉意。作品的最后一句,却描写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为原本萧瑟的秋天,增添了些许生机与活力。

两首元曲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构建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然而,这两首元曲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写法有别。《天净沙·秋思》除了借助景物抒发情感外,还包含了直接的抒情元素。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揭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的思乡之情,在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比之下,《天净沙·秋》则是通篇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表现得更为含蓄蕴藉。

主题不同。《天净沙·秋思》主要描绘了一幅游子在秋日里漂泊的景象,抒发了游子倦于奔波,思念故乡之情,感情基调是悲凉和抑郁的。而《天净沙·秋》描绘了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反映了作者心情由冷寂惆怅向开朗喜悦的转变,感情基调的变化十分明显。

小练习

1.请你写出两句古人描写秋天悲(喜)之情的诗文名句。

2.请你谈一谈:这两首元曲都是描写秋思的,为什么《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会被称为“秋思之祖”?

参考答案

1.示例:悲: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提示: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古人写秋思侧重突出哀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从技法的角度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更加完美,是元曲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古今漫谈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孕育出了杰出的文学大师。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要真正了解这些大师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寻访作家故里就成了跨越时空、走近作家心灵的有效途径之一。

秋访马致远

姚志刚

秋日,我在北京小住,听说马致远的故居在京西韭园,翌日便踏上了造访之旅。

从苹果园乘车西行,大约半个小时就到韭园了。近山葱葱,远山蒙蒙,两耳灌满了蝉声。顺路向南,东松西柏间,或紫或红的喇叭花攀缘上枝干。我穿过西马各庄的时候,看见庄依坡而建。一家家顺着坡势垒墙成台,建房于台上,甩下一条弯曲的石阶来,使整个村庄像是一座城堡。时值中午时分,路上见不到行人,我仰头张望,见一老者在墙内忙着什么,便向他问路,老人朗声道:“沿着水泥路向上走,拐过一座山就到马致远的家了。”话语中透着乡间的淳朴,好像马致远就是他的邻居。

村中有一涌泉,汩汩而出,掬一捧泉水,凉爽至心底。马致远的家就在溪水边,门前白石小桥,桥下清流潺潺,青灰色的四合小院保留着岁月的斑驳,真个是“小桥流水人家”。影壁墙前立着马致远的雕像,面目清癯,眉眼如月,胡须飘逸,身形瘦削,脸上的皱纹如重叠的山壁,俨然一位看惯世事冷暖、世态炎凉的长者。这正是我心中马致远的形象。

遥想当年,马致远隐居于此,寄情山水,虽字千里,却号东篱。“千里”或许是他的抱负,而“东篱”则是一种无奈后的毅然选择。纵使马致远满腹珠玑,有“佐国心、拿云手”之抱负,却也是“恨无上天梯”,仅做一个地方小官吏而已,始终不得志。然而,他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是醉心于元曲的创作。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小院规整,有十七间房,以石板为顶,周遭围之青瓦,瓦缝间拱出几丝草叶。窗棂横竖交叉,陈旧的窗纸上数个漏洞,似是秋风所破。墙壁深灰,显现着院庭的古老。只有四周的香椿树密密匝匝、郁郁葱葱地簇拥着马致远的故居,给人一派生机和绿意。

可能是马致远爱马,院里塑了两匹马。一匹立于东北角的马厩里,膘肥体壮,有刨蹄欲奔之势;另一匹立于西南檐下,瘦骨嶙峋,低首喷鼻,与马致远仰天沉吟的塑像,共同组合成了一幅“西风瘦马”的图景。隐居的生活该是闲适的,他的《清江引·野兴》,描绘了六百多年前他在西落坡的生活景况。

正房三间,内有元曲和马致远生平简介;北厢房为起居间,有榻、柜、桌等器物。最可看的该是南厢房,门上有匾额,上书“东篱馆”;两侧有联:“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这该是对马致远一生的归结。进得门来是马致远躬身抚琴的塑像,神态悠然,气韵淡定,弹拨出的是闲适。

我在小院中流连许久,想象六百多年前的一个秋日,马致远或许正立于门前老树下,黄昏的西风中,看着远处古道上马瘦人疲的羁旅之人,生发出对时境和人生的嗟叹,于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由此想来,马致远的仕途失意,却是文学史之幸。(摘自《辽河》,文章有删改)

小练习

1.文章前三段的景物描写可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写马致远故居时,为什么要描写院里的两匹马?

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前三段景物描写不宜删掉。这三段描写作者前往马致远故居时,沿途看到的优美风光,能够映衬出马致远品格的高洁,以及作品的飘然出尘。

2.因为那两匹马分别代表了马致远人生中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匹马,它象征着马致远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第二匹马,它代表了马致远面对现实的挫折,选择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水。

3.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正是因为马致远在官场上的失意,使他得以看透现实生活的本质,从而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创作之中,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杰作。

上一篇: 微笑的橙子
下一篇: 安顺“慢游”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