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让少年变得如此坚强

作者: 刘殿波

少年小双坐在山顶的岩石上,看着眼前熟悉的绵延山丘和森林,满脸忧郁和愁容。

电影纪录片《棒!少年》一开场,就让我们跟着摄影师走进大山深处的世界,听着大伯带着无父无母的少年小双在父亲的坟茔前絮絮叨叨。

小双在那儿挺好,念书,学习也棒,又打棒球,也挺好,这下好了,放心吧。明天就又回北京了,一走就是一年,一走就是一年……

小双依依不舍地别离大伯。而来自宁夏的少年马虎也乘车第一次路过天安门广场,他和小双都是到同一个目的地——北京市郊的一个棒球训练基地。

《棒!少年》用真实的影像和故事讲述了一群困境少年在“师爷”的带领下,参加世界级少年棒球比赛的故事。电影将大部分镜头都对准了小双和马虎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懵懂少年。

小双出生后就没见过父母和他的双胞胎哥哥,跟着大伯生活的他来到球队后显得心事重重,别的孩子练完球都是聚在一起嬉笑打闹,而小双却总是一个人躲在一旁沉默不语。

马虎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加上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奶奶饥一顿饱一顿的他举止粗鲁,经常在村里晃来晃去打架斗殴,是个自暴自弃、没人能管的问题少年。然而正是马虎的这些问题,让已经七十二岁、从事棒球培训四十多年的“师爷”张锦新教练关注,认为他敢打敢拼,把其招入队中。

如果不学棒球,我就是一个流氓。

这是“师爷”的弟子孙岭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棒球训练基地就是他想办法筹建起来的。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孙岭峰专门招收像马虎这样家庭贫困的问题少年进入基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孩子能吃苦,有拼劲,即便将来打不好棒球,也可以进入他的企业工作,做到自食其力。

“师爷”深受孩子们喜爱,他虽然严肃,却从来不打孩子,他除了教孩子们战术战法,就是苦口婆心地跟马虎这样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事实上,孙岭峰和另外一位志愿者郭忠健经常不远千里开车到孩子们家里,细心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在棒球训练和竞赛中培养良好习惯,磨炼意志品质。

据说,导演许慧晶2017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当时位于北京昌平的强棒天使少年棒球队训练基地,当他看到那里15个七到十二岁的男孩儿,立刻被他们的朝气蓬勃吸引住了。如果没人告诉他,他根本没看出来孩子们大多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孤儿或留守儿童,每个孩子原来都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困境。于是,许慧晶立即决定留下来,用真实影像记录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使得我们看到以马虎、小双为代表的问题少年,在棒球运动中学会遵守纪律与规则,懂得感恩与合作,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看到他们代表中国站在美国顶级少年职业棒球联赛赛场,高唱国歌。

连输两场比赛后,孩子们一个个痛哭流涕。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刚进入球队时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男孩儿马虎,边哭边拥着安慰泣不成声的小双,变得那样友善和坚强。而小双,因为承受不了输球和大伯得病的双重打击,决定回到大山深处的家,陪伴大伯安度晚年。

电影结尾特别令人感动,小双站在山顶上,对因他不想回球队而不理他的大伯高喊:“大伯,你上来!”而我们在热泪盈眶中,相信小双一定能坚强起来,再次回到棒球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