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孙悟空让我敬佩
作者: 孙大武孙悟空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就是这样的大英雄,也有流泪的时候。一本《西游记》中,孙悟空流泪竟有十次之多。同学们看的时候,可曾留意?孙悟空第一次流泪在第一回: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死无常,最是难测。孙悟空在春风得意之时,仍保持清醒的忧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孙悟空的第三次流泪是在第二十七回,也就是著名的“三打白骨精”那场戏: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孙悟空的泪,既有受了委屈的原因,也有对于师父恩情的不舍,大海潮响,牵动他的心潮,此情此景,泪难禁。
孙悟空最后一次落泪在第八十六回:
行者道:“这是‘分瓣梅花计’,把我弟兄们调开,他劈心里捞了师父去了。天!天!天!却怎么好!”止不住腮边泪滴。
什么是“分瓣梅花计”?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调虎离山计”。妖精大王令三个本领高强的小妖变成他的样子把悟空三兄弟一一调开,自己趁机捉了唐僧。悟空倒不是怕了妖怪,他怕的是师父被这伙妖怪吃了,情急之下,泪水就流了下来。
无情未必真豪杰。孙悟空的泪丰富了他的形象,他是上天入地的英雄,也是有情有义的豪杰。我一直喜欢孙悟空,经过这一番研究,我更加敬佩他了。
老师作文说
读后感要有自己的发现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写读后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就是长了一个大大的身子——文章的内容介绍,再加一个小小的尾巴——自己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浅入浅出,很难写精彩。读后感,最关键的在于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对于阅读内容的机械复制。
比如孙老师写的《西游记》读后感,像这样大部头作品的读后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一点谈深谈透,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孙悟空在人们心中往往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很少有人会注意在《西游记》一书里,前后十次写到了悟空流泪。孙老师从这个点出发进行构思,从中选择三次,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又能做到角度新颖。
《列那狐的故事》也是一本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品,有关它的读后感多如牛毛。汤羽欣同学从理解列那的角度出发,对列那的行为作了深刻解读,有别于提到列那就必定是千夫所指的粗暴批评,写出了新意,也写出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