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

作者: 郭学萍

舌尖上的“美食”0

说起美食,有人说它是同乡人的接头暗号。很多时候,这种暗号心照不宣,但只要开口一说,立刻就会在舌尖上泛起强烈的共鸣。比如两个重庆人说起火锅,就感觉餐桌上的玻璃转盘越来越红;再比如两个扬州人说起早茶,就觉得太阳一出来就应该被包进蟹黄包里……然而,美食好吃却不好写。今天长辫子老师就来教你,如何跟着课文学写“美食”。

首先,我们一起看,《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粽子的外形与口味。学完这篇课文,可以进行读写迁移,让学生尝试说一说:我喜欢吃的美食是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尝到了什么,我感觉到了什么,这是运用“五觉法”,即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对自己喜欢的美食进行具体描绘。

我们接着看《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课《千人糕》,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而识字2《传统节日》 ,识字4《中国美食》,讲的都是中国传统美食。这些课文,会让孩子们的味蕾和文字一起打开。长辫子老师是南京人,就会在学了这篇课文后,让孩子们读老南京童谣《金陵小吃》:

也许你会说,读这些童谣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啦!我们在写“家乡的风俗”这类习作时就可以随时引用,这会让你的习作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果你是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多逛几家小吃店,做一本《南京的美食》这样的“绘本”。

有一位名叫陆宇航的同学,他就利用寒假逛遍南京城,吃遍南京著名小吃。从夫子庙的“老太叠元宵”到湖南路的“韦氏梅花糕”;从“小潘记鸭血粉丝”到“鸡鸣汤包”……一路吃来,一路写来,洋洋洒洒。每一页上都写着店名、地址、美食介绍,还配有相关照片。

第一页上写着——

店名:老太叠元宵

地址:瞻园路夫子庙大门旁

美食介绍:对于老南京人来说,一定要去夫子庙买上一袋“老太叠元宵”,软软糯糯的芝麻元宵吃进嘴才算真正过了元宵节。“老太叠元宵”摊主介绍说,她家的元宵都是先做好馅,用水磨的糯米粉一层一层地把元宵馅包裹起来,所以叫“叠元宵”。

第二页上写着——

店名:小潘记鸭血粉丝汤

地址:玄武区安将军巷2号

美食特点:南京自古喜食鸭馔,盛行以鸭制肴,故有“金陵鸭肴甲天下”的美誉。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的传统名吃,久负盛名。它是由鸭血、鸭肠、鸭肝等加入粉丝制成,以其口味平和、入口爽滑等特点风靡大街小巷。

就这样……一页一页翻开,仿佛走进了南京美食长廊。不仅在文字中品尝了南京的美食,还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中了解了南京的历史文化。

有一位名叫夏天的同学,写了一篇作文,不是《南京板鸭》,而是《北京烤鸭》,其中有一段专门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吃法:

我一看见北京烤鸭上了桌,就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往嘴里送,爸爸却笑着说:“烤鸭可不是这样吃的。你有没有看见旁边有一些配料和调味品?”于是,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先拿起一张荷叶饼,接着在上面放一小块鸭皮,再放几根葱和黄瓜,最后用荷叶饼包好。咬一口,哇!真是回味无穷!

当然,光会吃不会做,还算不上真正的“吃货”,真正的吃货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不仅是写诗高手,还是做菜的高手,一起听听他写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火、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原来,介绍美食,不仅可以像前面两位小同学那样,介绍美食的历史、由来、产地、特色、故事、吃法等,还可以像苏东坡一样,介绍美食的材料、制作。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看看李子柒的美食视频,里面也有中华传统美食的制作,赏心悦目。选择一些有意思的美食视频,配上旁白,也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写作训练,同学们想试试吗?

上一篇: 我学会了打羽毛球
下一篇: 如何写礼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