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欧·亨利式结尾”

作者: 小酷哥哥

有一支南极科考队遇到了一队企鹅,一位队员问其中一只企鹅它每天都干什么。这只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接着又问第二只企鹅,回答还是吃饭、睡觉、打豆豆。直到问到第100只企鹅,这只企鹅的回答才略有不同:“吃饭、睡觉。”那个人便好奇地问:你怎么不打豆豆呢?那只企鹅哭了:“我就是豆豆。”

读到这个笑话的人,看到最后一句话,不免会心一笑:“万万没想到哇。”对,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如此感慨的这种故事结尾,就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

要讲这个知识点,我们得先了解欧·亨利这个人。欧·亨利是美国作家。他跟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安东尼·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的是在故事的结尾处,情节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惊喜。这种转折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故事在结束时达到高潮,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和思考。这种结尾方式以欧·亨利的作品为代表,因此得名。

我们以欧·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为例。

《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妇吉姆和黛拉的故事。黛拉拥有一头美丽的长发,而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在圣诞节,黛拉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以配他的金表;而吉姆为黛拉买了一套昂贵的发梳,用来梳理她美丽的长发。

故事的结尾,当两人都拿出自己为对方精心准备的礼物时,却发现——

黛拉用她那纤瘦的手指解开绳子,拆开了包装。她顿时高兴得叫了起来。然而——唉!善变的女人哪——她旋即又号啕大哭起来。这间屋子的男主人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安慰她。

原来,小包里包着的是发梳——一整套发梳,两鬓用的、脑后用的,应有尽有,就是黛拉曾经在百老汇的一家商店橱窗里看中的那套,梳子漂亮极了,是用纯玳瑁做成的,还用珠宝镶着边,插在她那头秀发上,颜色再相称不过了。她知道,这一套发梳价格相当昂贵,她虽然打心眼儿里喜爱、渴望,却压根儿没想过要买下来。而现在,这套发梳是属于她的了,但是,与这套向往已久的专用梳发工具相配的长发却没有了!

她把发梳紧紧贴在胸口,好半天才眼泪汪汪地抬起头来,露出了笑容,说:“吉姆,我的头发长得很快的!”

紧接着,黛拉像一只被烫着的小猫一般跳了起来,大声喊道:“呀,哎呀!”

吉姆还没见到黛拉给他买的漂亮礼物呢!她摊开手掌,把礼物亮了出来。那低调而贵重的白金闪闪发亮,似乎在映衬着她的欢快与热情。

“是不是很漂亮,吉姆?我跑遍了整座城市才买到的。现在你一天得看一百次表。快把你的金表给我,让我看看它配上了表链之后该有多漂亮。”

吉姆并没有照她说的去做,而是躺倒在小床上,头枕着双手,笑了。

“黛拉,”他说,“把我们的圣诞节礼物暂时收起来吧,好好珍藏着。这两件东西都太宝贵了,但是现在都派不上用场了。我把金表卖了,才凑足了给你买梳子的钱。现在,你还是赶紧去煎牛排吧!”

黛拉卖掉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以配他的金表;而吉姆卖掉自己的金表,为黛拉买了一套昂贵的发梳,用来梳理她美丽的长发。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在为夫妇俩的困境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被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他们的礼物虽然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却成了他们爱情的象征,更加珍贵。这种结尾方式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也让人们思考在物质与情感之间该如何抉择。

我们再来看莫泊桑的《项链》。《项链》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在晚会后不慎丢失的故事。为了偿还项链,玛蒂尔德和丈夫辛苦工作了十年,终于还清了债务。然而,当她再次见到朋友时——

她的朋友惊呼起来:

“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变了好多!……”

“是的,我过了段苦日子,自从上次见过你以后,经历了好多苦难……这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怎么回事?”

“你还记得我为了参加教育部的晚会,向你借的那条钻石项链吗?”

“记得,怎么了?”

“我把它弄丢了。”

“怎么会呢,你早就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串完全一样的。就这样,我们为它付出了十年的辛苦。你知道的,对于像我们这样一无所有的人,这并不轻松……不过,终于到头了,我太高兴了。”

弗雷斯蒂耶太太停住了脚步:

“你是说你买了一串钻石项链来替换我的那一串?”

“是的。你没有看出来,是吗?它们简直一模一样。”

她带着天真而自豪的快乐,笑了起来。

弗雷斯蒂耶太太被深深地打动了,紧握住她的双手: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但我那串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这个结尾同样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玛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幸福,这个代价是巨大的。然而,通过这个经历,她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不再虚荣,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这种结尾方式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虚荣的危害,以及人生的价值在于真实和努力的道理。

再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桥》,这篇课文讲述了在一个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陷入危机。人们惊慌失措地寻找逃生之路,却发现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可以通向安全地带。在生死关头,村里的党支

部书记,一个深受大家拥戴的老汉,站出来指挥大家有序过桥。他要求党员排在后面,以确保村民的安全。在混乱中,老汉还严厉地命令一个试图插队的小伙子排到后面去。最终,除了老汉和那个小伙子,其他人都安全过桥。然而,木桥突然崩塌,小伙子和老汉都被洪水吞没。故事在最后揭示,那个小伙子其实是老汉的儿子,这一转折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文章的欧?亨利式结尾就在于此:在读者以为老汉和小伙子都会安全脱险的时候,却突然得知两人都牺牲了,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位被他“拽”回来的小伙子,竟然是他的儿子。这样的结尾既震撼人心,又让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跟大家探讨的是故事里的“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从期待到惊讶,再到深思的整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情节转折,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种结尾方式,作者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小酷哥哥创意课堂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欧·亨利式结尾呢?

首先,我们需要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沉浸其中。然后,在故事的关键时刻,巧妙地设置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读者在惊讶中重新审视整个故事。最后,通过转折后的情节发展,深化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在思考中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欧·亨利式结尾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来灵活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惊喜效果而强行设置转折,反而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在运用欧·亨利式结尾时,我们需要谨慎思考,确保转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上一篇: 比喻的魔法
下一篇: 四时景物皆成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