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姑苏
作者: 黄钰涵清风拂过柳梢,阳光落在竹林,一条石路绵延着伸向远方,微波粼粼,我已置身如水的姑苏。
姑苏美在那抹灰。时光褪去了石板的青涩,在蒙蒙烟雨的冲刷下,石板的灰成了一种优雅的灰。走上石桥,纵使两边扶手已有些粗糙,也遮盖不了桥的美。我倚立于桥上,看夕阳缓缓落下,金黄的余晖洒在桥上,给桥也镀上了一层金色,时而有几只灰色的母鸳鸯结伴游过,留下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在水中荡漾……我转头望去,在一片朦胧中,似乎只有浅灰色的瓦片闪闪发光……
姑苏的灰是冷的,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生机。
姑苏美在那片绿。我找了个亭子坐下,池边梅花正迎风怒放。柳树叶儿是那么油绿,梅花是那么鲜艳,一条绿带飘向了天际,映着梅花树娇美的身姿。风吹过了近水的枝条,枝条拂过水面,水面波动,仿佛碎银浮在池面。河水蜿蜒曲折,流向一户户人家。我正赏着岸边婀娜的梅花,却突闻一阵爽朗的笑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两个穿着蓝印花布裙的妇女正在河边洗衣。她们捏着衣角,将衣裳在水中抖动,那荡起的水波,好似也打碎不了满池芬芳的绿色。瞧!那水是绿的,水中影是绿的,那水中的天也是绿的。
姑苏的绿是高洁的,却愿帮人洗去风尘。
我起身,来到了茶楼,茶香悠悠,一壶龙井,一碟瓜子,听着评弹,好不悠闲,我早已陶醉于这美好的地方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
(指导教师俞芳)
精彩点击
习作思路清晰,语言丰富多彩,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姑苏美景。小作者观察细致,文中的过渡句使用恰当,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寓情于景。
(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