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滴游记
作者: 张汤宁 张择羽我是自然界的一滴水,出生在美丽的南北湖。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我可喜欢旅游了,如果你也喜欢,那就跟我一起出发吧。
打开导航,我在土壤颗粒的空隙里慢慢穿行,寻找着今天要打卡的大白菜景区。不一会儿,一大片的白色触手出现在我眼前,触手上面还长着一些小触手。据旁边的石碑介绍,它们都是大白菜的根,中央最大的那一根触手便是主根,游客中心就在那里。
我走进游客中心的售票处,卖门票的细胞非常热情,看我是外族人便给我打了八折,还给我拍了几张半身“打卡照”。我一路看着风景,走到了山脚,在这里等待索道缆车的到来。一转头,看见两位大叔,只见他们背着白色的大袋子。我好奇地问道:“两位叔叔,来这个景区还要带这么多吃的吗?”他们笑着解释道:“袋子里装的不是吃的,是药品无机盐,它们是用来治疗大白菜叶片区域发黄和边缘灼烧问题的。”哦,我恍然大悟。
我们乘着全景透明的缆车一路向上,依次参观了大白菜景区内的表皮细胞区、薄壁细胞区、营养细胞区、分生细胞区等特色区域。这时,远处一个下行的缆车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缆车壁上有好多小孔,我不禁自言自语:“这么多小孔,里面的无色生物乘坐这个缆车会安全吗?”我身边的水滴笑着安慰我道:“别担心,这是有机物家族的专属缆车,壁上的小孔是用来调节运输效率的,对安全没有任何影响。”

不知不觉,我们在交谈声和欢笑声中到达了顶部的大平台。带着无机盐的水滴叔叔告诉我,这里是大白菜的叶,他们要在这里与我分别了。根据引导类标识牌,我去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水滴专属体验区,值日的叶绿素向众人介绍道:“大家在里面经过免费手术就可以体验一周的有机物生活,但名额有限,要在幸运大转盘获得一等奖才行哟。”这一场大约有一千滴水滴参加的幸运大转盘,最终诞生了十位幸运儿,我遗憾落选。
没有中奖的我无心游玩,直奔出口。不料那里的身份识别系统认不出我,就是不放我出去,我只能无奈地在旁边蹲着。过了一会儿,一位水滴大叔走了过来,问道:“小水滴,你在这里蹲着干什么?”我苦笑着说道:“我想出去,但是这个系统认不出我呀。”大叔哈哈大笑,说:“粗心的小水滴,你肯定没有看旁边的提示标语,我们要变成水蒸气才能出去。”我尴尬地笑了笑,和大叔一起变身后从打开的两扇半月形大门中间走了出去。
“又呼吸到了外面的新鲜空气,真好。等一会儿黑云公交车来了,我就能变成水滴回家了。”我边等公交车边回想着一天的奇妙旅行,开心地笑了。
(指导教师潘煜/插图明红兰)
教师寄语
本文新颖别致,是一篇科学想象佳作。全文以一滴水的视角,按照水在植物体内的流经顺序,从下到上介绍了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与对话描写,离不开小作者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知识的丰富积累,用旅行的见闻赋予原本枯燥的科学理论知识以活力和趣味,可见小作者们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
(潘煜)
写作初衷
水是极其常见的物质,却是生命之源。看似普通的它对植物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在四年级时,我们了解到给植物浇水时要浇在根部,只有这样,水才能从下到上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在六年级时,我们学会了从微观层面去欣赏植物中的各种细胞及其结构。于是,我们萌生了以小水滴的视角写一篇植物游记的想法,讲述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植物的生命。
(张汤宁张择羽)
各抒己见
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设置了买票、乘缆车、抽奖、手术、身份识别等生活场景,细节描写特别丰富。我建议加一点儿小水滴的心理描写,会让小水滴的形象更丰满。
(陈逸秋)
这篇文章把科学与文学相结合,把自己想象成小水滴,通过自己一天的“旅行”,把大白菜的结构从下到上讲述清楚,很适合做科学课外读物。
(王可唯)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以小水滴视角详细介绍了许多科学知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学到或复习了这些科学知识。
(徐鸣浩)
这是一篇充满想象色彩的科普文章。通读全文,我不仅感受到了有趣的文字,也学习到了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更受到了启发,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有趣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孙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