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的舅姥爷

作者: 聂弋晗

姥姥有个本家的哥哥,干瘦的身子,戴着一顶破旧的中山帽,套着一身洗旧了的灰色中山装。印象中,他似乎永远都是这身装扮。姥姥让我称呼他为舅姥爷。每次回老家,在路上遇见他,姥姥没和他说两句话他就急着要走。姥姥便赶紧让我称呼人,“舅姥爷”三个字还没叫出口,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只留下一个灰色的佝偻背影。我问姥姥舅姥爷这么着急要去干啥?姥姥总是边摆手边摇头嘟囔着:“哎呀,别提了,别提了!你这舅姥爷呀,是个十足的急性子!”

话说舅姥爷在几岁的时候,下地干活儿,回来以后,太姥姥给他煮了一碗饺子。在那个饥荒的年头,饺子是难得的美味,大家都会细细品尝,谁承想,舅姥爷一口一个,烫得嘴都起泡了,眨眼工夫,碗里的饺子就一个不剩了。吃完饺子,舅姥爷一脸疑惑地问太姥姥:“娘,今天的饺子是什么馅儿的?”唉,一碗饺子下肚了,居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馅儿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件事也在村里传开了,从此舅姥爷得了个“饺子馅儿”的外号。

舅姥爷到了婚嫁的年纪,他也是急急忙忙,没甚了解就娶了邻村的舅姥姥。真是“无巧不成书”哇,偏偏舅姥姥是个性子极慢、做事慢条斯理之人。这样一对性格迥异的人结为夫妻,那这日子可真是热闹了。

一次,舅姥爷和舅姥姥一起去地里收玉米。舅姥爷负责掰玉米棒,舅姥姥则负责把掰下来的玉米棒装进蛇皮袋里。这本是需要配合的活儿,可舅姥爷嫌舅姥姥动作太慢,一气之下,把舅姥姥赶回家做饭,自己干。结果别人家两口子不紧不慢半天就干完的活儿,舅姥爷硬是干了一整天。正巧这天有唱大鼓的来村里表演,舅姥爷干完活儿回家,急得饭也顾不上吃,就扛着马扎去听大鼓。但没过多久,他就跑回来了。舅姥姥问他:“这么快就听完大鼓了,敲得怎么样,好听吗?”舅姥爷边换衣服边甩下一句:“不知道,只听见鼓敲得很响。”唉,原来是舅姥爷着急抢前面的位子,抢到了又怕结束时堵住出不来,就提前跑回来了。真是说着风,便扯篷——太性急了。

舅姥爷渐渐老了,他的儿子也到了娶亲的年纪。舅姥爷急得不行,为了节省与亲家讨价还价的时间,让儿子和一个孤儿匆匆结了婚。婚后,舅姥爷又催着要孙子。在他的一再催促下,孙媳妇还真给他生了个大胖孙子。舅姥爷开心坏了,把孙子照顾得面面俱到:孙子饿了,他赶紧冲奶粉;孙子尿床了,他给晒床单;孙子困了,他抱着哄睡觉……可舅姥爷的性子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慢下来:他冲奶时,奶粉撒得比喝得还多;晒床单时,还没干就铺上了床;哄睡觉时,因为孙子久久不睡,舅姥爷急得大吼大叫,孩子吓得更是睡不着了。特别是孙子到了学走路的年龄,看孙子迟迟走不稳,舅姥爷急得恨不得叫他赶紧跑起来,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真真是还没学会走呢,就想着跑了,儿媳气得将他“赶”回了老家。

舅姥爷是个急性子,按说他的人生应该跑在大多数人的前面,可他一生中的很多事并未比别人快,相反,由于他性子急,得罪了不少人,也因为他性子急,很多事情做得不仔细,还要重新来,反倒比别人慢。

唉,舅姥爷这一生,真是应了那句“欲速则不达”呀!

(指导教师陆锋)

精彩点击

读过《急性子的舅姥爷》这篇作文,是不是觉得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点儿熟悉?是不是觉得舅姥爷身上有点儿泥人张、刷子李、张大力这些人物的味道?小作者很好地借鉴了《俗世奇人》的写作手法,通过“吃饺子”“掰玉米”“带孙子”等几件小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这就是用典型事件塑造典型人物的技法,你学会了吗?

(可乐)

上一篇: “马大哈”爸爸
下一篇: 天堂也有稻花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