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
作者: 翟皓宇一说起老北京,就不得不提四合院,记忆的闸门就这样悄然打开……
车子在一条很小的胡同前停下。胡同很窄,仅能容纳一辆汽车通行。四周墙面上的砖留下岁月的痕迹,颜色斑驳,甚至还有些坑坑洼洼。屋檐下早已蒙了灰的大红灯笼给胡同增添了一丝喜气。
“吃了吗,您呐?”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远远地便看见几位爷爷奶奶坐在一方小凳子上和朴大大打招呼。他们面容饱经沧桑,却透着质朴与和谐。
这便是绒线胡同给我的最初印象。朴大大是真正的老北京人,养花、遛鸟、玩虫、穿胡同是他的爱好,作为“跟屁虫”的我,那些年可没少穿大街、走小巷,和他一起寻觅各种吃食。
我尤其喜欢的是朴大大家的四合院。当我们从街门走进,一进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座山影壁,墙影壁上雕刻着圆饼式的太阳,周围环绕祥云;下有山石岩块,图案中间穿插着一对欲展翅高飞的仙鹤。经过一条狭长的小路,就是外院和大门相连的四间倒座房,这里可是我最爱流连之处,里面藏着很多朴大大做的木工玩具,还堆放着很多美食。穿过二道门的月亮门,正对着的就是三间两耳北房了,中间为客厅,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红木沙发。东耳房就是朴大大的房间了,西耳房为姐姐的房间,这是院里我很少能踏足的地方。东厢房是客房,偶尔我和母亲会在此小睡一会儿,西厢房被改为了厨房。
院落里种有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海棠树。两棵树遥遥相对,春风吹拂,细雨滋养,为庭院撑起一片绿荫,投下一地斑驳的影。大人们都喜欢围坐在树下,喝茶,嗑瓜子,吃西瓜,而我则忙着骑着小自行车四处游转,时而抓上点儿零食扔进水缸里喂鱼,偶尔遇上邻居家孩子们回来,大家就会东躲西藏地玩起躲猫猫,院里立马变得鸡飞狗跳起来。
夜晚的院子最美,朱漆髹饰,飞椽描金,精致的格花窗外,几盏明灯照亮小院,让传统的建筑多了几分柔软的光芒。
冬天四合院里是用煤炉取暖。朴大大制煤球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圆滚滚的煤球在雪地里滚来滚去,留下一道道自以为很美的画卷后,我忍不住得意地哈哈大笑……
上小学后我已很少去四合院,今年初再去,院里变了模样。破旧的木门换成了先进的防盗门,水泥地面也换成了大理石板,屋里铺上了地暖,又加盖了一个卫生间。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奇妙的四合院。
行走在这似简而深的胡同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快哉,妙哉!
精彩点击
北京四合院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建筑,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小作者的脚步,我们也仿佛穿梭于北京的胡同之中,感受着老北京四合院的魅力。文章写四合院时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这是写景或参观游记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一进院”“经过一个狭长的小路”“穿过二道门的月亮门”这些都是移步换景的标志性语言。小作者写“座山影壁”凸显的是建筑上的民俗特色,还用了较多笔墨来描写小院,院中的树、喝茶聊天的大人、玩耍的孩子……这令老北京四合院这一具有历史感的建筑更具生机,文章也显得更加丰满。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