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腊肉

作者: 宝音孟合

在四川,冬日里制作腊肉和香肠是过年的传统风俗。每逢腊月,家家户户的窗台和院子里就会挂起一串串黝黑的腊肉和香肠。

爸爸说,过去的农村很穷,平时吃不起肉,每年做腊肉香肠的时节,便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腊月里,主妇们会早早起来去集市上挑选猪肉。有些顽皮的孩子在知道要买肉后,便偷偷追着妈妈到集市上去,缠着多买些,好解这一年攒下的馋劲儿。

做腊肉和香肠的肉要选肥点儿的才好,肥肉更香更解馋!现在受欢迎的精瘦肉,在腌渍、晾晒和风干后会变得又干又咸,咬着腮帮疼,咸得心里慌。所以那时做腊肉,肥肉就格外抢手。

腊肉和香肠都是先腌再熏。有好奇的孩子硬是要在父母身旁凑热闹,甚至想插上两手,父母也不驱赶,只任由他们看着,还不时教上两句。一时间,整个村子弥漫着一片温暖又祥和的新年气息。

肉和肠在腌完后会被挂起来用柏枝熏。柏枝要选又嫩又青的才好,干柏枝火旺烟少,但熏出来的肉远不如用青柏枝熏出来的香。有些人家会将肉和肠挂在灶头甚至烟囱上一直熏着,但我们家不喜欢烟熏过度,便只熏半天,乡亲们管这种做法叫“打烟”,就是熏干水分,让肉块表面紧致、光亮。蒸煮变熟后,熏过的肉皮黝黑泛光,肥肉晶莹剔透,瘦肉细腻鲜亮,就着白米饭吃,别提有多香了!

有的毛孩子馋肉,等不及过年,便组织小伙伴们一同去“偷肉”。孩子中家里稍富些的很仗义,会自告奋勇地邀请大家去自己家“偷”,轮流“偷”过后,还要比哪家味道好。“偷”完腊肉就爬到山上烤着吃,漫山遍地的柴草现成,带上火种就行。偷其他的不行,唯独偷腊肉大人知道后不生气,反将孩子们请到家里,蒸煮些腊肉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吃。这个时候一般还不问学习考试的事情,只管孩子们吃饱吃高兴,言语间尽是慈爱和温情。

爸爸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和同学们到一个同学家附近的水电站拦河坝下,卷起裤腿抓了一桶螃蟹,中午到同学家下油锅。可是,油炸螃蟹几乎都被大人吃了。为什么呢?爸爸故意卖了个关子。原来,大方的主人把熏过的老腊肉和香肠也摆上了桌,孩子们公认腊肉和香肠才够香够下饭,螃蟹作为二等菜自然就归大人喽。

很快,除夕到了。这一天,主妇们会早早开始忙碌,取下腊肉,用清水浸泡和刷洗干净,再放进锅中蒸煮半小时。待锅上冒出腾腾热气,浓浓的肉香就从锅里飘了出来。在外放鞭炮的孩子闻到肉香跑回了家,与家人一同庆祝这温馨的团圆的节日。

如今,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改变,做腊肉的风俗虽被保留,但腌渍、熏制和高盐的腊肉不健康、不环保,不再是家乡年饭的主角。随着线上购物和快递的普及,即便远离家乡,在北京一年四季也能吃上新鲜卫生的腊肉和香肠。

但对于腊肉和年味儿的怀念,在我们家却从未减少。透过怀念,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到过去,体会岁月和历史的味道;品味风俗,多少珍贵的回忆浮现,在时光的长河里,陪伴我们一路向前。

(指导教师于蒙)

上一篇: 李鬼风波
下一篇: 我爱春节别样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