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西湖
作者: 刘飞杭州西湖,迷倒了多少中华儿女。游西湖,不应只看山水,更应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湖的过去,有文人志士的热血和悲愤,西湖的一山一水,一枝一柳,有中华文化的印记。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描写风景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欢迎大家阅读。
斟字酌词

嘉言雅句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
——〔宋〕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元〕赵孟(fǔ)《岳鄂王墓》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宋〕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宋〕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精彩片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一到杭州就禁不住不停地默念:“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就想着“春来江水绿如蓝”应是指富春江,想着“郡亭枕上看潮头”,真不知道钱塘观潮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至于“山寺月中寻桂子”,古代的注释已经说明是指在灵隐寺赏月,还说是灵隐的僧人说他们那里的大量桂树是直接从月宫走下来的。那么,与今人有点儿隔膜的倒是“吴酒一杯春竹叶”了,莫非古代这边有饮用竹叶青的习俗?
——王蒙《又到杭州》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余秋雨《西湖梦》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宗璞《西湖的绿》
杭州只有一个西湖,可古代绝句里有许多个西湖。我们且挑出宋代绝句中的三个西湖,来领略其不同的景致。先观赏杨万里的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个西湖,就像笔酣墨饱的水墨画,令人赏心悦目。再品鉴苏东坡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以人喻景,写出了西湖的意境悠远。林升的西湖也颇足玩味:“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它宛若一则寓言,那别有寄托的风光,怎不教人深长思之?
——吴欢章《三个西湖》
美文共赏
西湖即景
于敏
细细想来,若论水,西湖不及太湖,不及洱海;若论山,双峰不及雁荡,更不及黄山。为什么西湖的声名特高,吸引着特多的游人?是因为湖山掩映,相得益彰吗?是因为阴晴明晦,湖山的变化四时无穷吗?
后来游灵隐,我才想通了这个问题。这里峰峦挺秀,树木参天,流水潺潺。山名飞峰,下有许多石洞,较大的曰“龙弘”,其中倒悬着许多冰柱一般的石钟乳。石壁上有千年以来历代的石刻佛像,其中不少艺术珍品。这么清幽的地方,谁见了能不惊叹!但是人们流连不去,不只因为有这山、这树、这泉、这洞、这石刻,还因为有一座庄严的庙宇。
从建筑艺术上着眼,岳庙并无特色;从造型艺术上看,岳飞的塑像也算不上美,但是这里的游人四时不断。有谁到西湖而不来瞻仰岳庙的呢!我想是很少的。如果西湖只有山水之秀和林木之美,而没有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班气壮山河的英雄,没有白居易、苏轼、林逋这些光昭古今的诗人,没有传为佳话的白娘子和苏小小,那么可以设想,人们的兴味是不会这么浓厚的。我们瞻仰岳庙而高歌岳飞的《满江红》,漫步南屏而暗诵张苍水的《绝命诗》,我们流连在苏堤上而追忆苏东坡的“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登孤山和放鹤亭而低吟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功业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不只山和水,还有自然和人。
(选自《现代名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有改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