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新问新解
作者: 金佳乐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了网络经济的繁荣。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直播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汹涌而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直播带来的蓬勃生机背后,不乏“博眼球、刷流量”的乱象。那么,如何理性对待直播,如何更好地利用直播平台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
乍看,直播似乎与电视、短视频等媒介相差不大,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但就是此差别,让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特征是时空脱域(指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与传统的社会联系相脱离),而直播就是这一理论最好的阐释。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始终不变。这种直观而亲切的交流方式永远会给人们无与伦比的信任。传播学中有个概念叫作“社会临场感”,指人在使用媒介产品时,在多大程度上能感知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个体与他人联系、互动。简而言之,媒介产品能提供的沟通方式越是接近于面对面交流,人们的“社会临场感”就越强。而直播恰恰是应用了这一概念。你是否会在聊天直播中感受到诸如老友相逢、把酒言欢般的温暖?你是否会在直播间购物时,有一种逛商场的真实?你是否会在直播课堂中感受到不亚于线下课的参与感?独特的互动机制,就是直播的魅力所在。它所提供的生活质感,已远远超过了虚拟的网络,把时空之天堑变成心灵之通途,触及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深处。
由于提供了逼真的“社会临场感”,直播无疑带给了无数人温暖的陪伴。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直播的本质是流量的较量,是商业的竞争、资本的运作。朱光潜曾言:“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新事物在其诞生之初难免“碰壁”,此时更需规范。以我观之,面对直播之新问,更需我辈新青年发挥直播营造“社会临场感”之优势,拨开喧嚣与浮华的迷障,这才能在直播中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共鸣。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直播无疑为众多优秀创作者提供了舞台。“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人李年根借直播之东风,让江西竹编得以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百里桃源看万朵争艳,田园诗房闻五湖墨香”,“土味诗人”吕玉霞利用直播平台,不光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带领乡亲们致富,而且传达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量带来关注,但若不能慎终如始、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便会招致严重后果。本以诚信、亲切形象示人的带货主播李佳琦,因“不够努力”之言论跌落“神坛”。若不规范主播的专业素养,不光会断送其事业,严重的还会传播负能量,荼毒青少年。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从这一角度来说,规范主播的职业操守、提升其专业素养尤为重要。
直播带来机遇与财富的同时,也让一些主播与经营商在熙熙攘攘的利益中迷失了自我。此时,受众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一些以“五彩小乌龟”为代表的玩具盲盒类直播很受欢迎,激烈的“打赌”环节,总能让人会心一笑。但是,我们无法忽视某些商家正是利用这种“赌徒心理”,引诱未成年人打赏、充钱。鲁迅有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每当此时,受众要时刻保持理性头脑,弄清自己的需求,才能避免在信息狂潮中迷失自我。
面对亟待规范的网络直播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我们敢于抵制一切负能量,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地加强宣传教育,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此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主播行业的监管与引导,让直播真正为人所用,利人所利。
新时代呼唤全新的媒介方式,更呼唤怀实才、明法度、辨是非之主播与受众。愿你我答好直播之问,以更慷慨、更积极的姿态拥抱日新月异的世界!
指导教师:王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