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成了谁的奶酪

作者: 徐丽苹

网络直播,成了谁的奶酪 0

网络直播,顾名思义是指互联网直播服务,也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视听节目,它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发布实时信息的活动。当前主要的运行模式是网络主播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直播节目,并在直播中与观看节目的用户进行实时互动。近两年,一些媒体网站、电商平台纷纷拓展直播业务,使得网络直播的发展呈井喷态势。

据有关资料,笔者了解到网络直播最早开始于2005年,真正兴起于2014年,YY、斗鱼、虎牙、映客等主流直播平台围绕游戏、秀场等内容布局泛娱乐直播业务。之后,以生活分享、即时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快手、抖音在移动终端时代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在2016年淘宝直播正式上线之前,导购平台蘑菇街曾悄然上线了直播功能,但那时还未引起行业震动,淘宝直播的上线才算是掀起行业潮流。而网络直播也开始了从泛娱乐到“带货”“卖货”的转型。同时,这些从事直播带货的导购员也换上了新的“马甲”,用户们称为“主播”。一些主播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毋庸置疑地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不仅收入可观,还拥有一大批消费者粉丝,甚至收获直播“一姐”“一哥”的称号,可谓名利双收。

网络直播为何能如此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除了技术的迅猛发展之外,其背后少不了用户需求的驱动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首先,社交是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之一,比起传统媒体相对单一地向用户输出内容,网络直播则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便利,能够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包括发表评论、发送弹幕、赠送礼物等社交行为,甚至一起通过直播做游戏,分享自己、推销自己和表达自己。这无疑能够更直接地使用户之间产生一种情感联结,增加了体验感、参与感,满足了用户在信息传递中实现社会化的需求,并且逐渐形成更大的受众群体。其次,由于直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量的资本不断投入直播行业。一些直播平台瞄准了该行业的盈利点,将直播的触角延伸至体育、综艺、娱乐、户外等领域,尤其是直播带货,成为主播及直播平台的主要创收点,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主播这一职业。

作为新兴产业,直播行业的确如火如荼。一方面,直播带货不仅重塑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还在带动消费、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能。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前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为滞销的农产品直播带货而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和喜爱。通过大数据传播,董宇辉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涵养侃侃而谈,让偏僻山区的农产品也得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种曝光度对于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传统的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都在不断减少,这些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倒是更能激发现代人的购买欲望。于是,助力农村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成为直播带货赚取流量的重要法宝。

另一方面,在直播带货爆火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无底线的“扮丑”“卖丑”行为在网络直播中引发效仿,四处泛滥,演变成了追逐流量和网民注意力的重要手段。这些行为扭曲社会审美、价值观,透支大众对直播带货的信任,还会对广大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更有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直播,出现时机不当、侵犯隐私、内容低俗等问题。与此同时,主播这一职业开始从最初的畸形头部发展到全生态主播群,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但这种非常态的繁荣很快就暴露出问题:前段时间暴露出来的“三只羊”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事件就反映了这波巨型流量背后的危机——错误的金钱观、价值观使得网络直播行业逐渐误入歧途。其实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什么“香港美城月饼”“假茅台”“槽头肉事件”在直播带货的赛道上越走越偏,导致网友们好像一直在追逐新的“事件”的路上,等不及这一件的发酵结束,那一起又诞生了!

网络直播行业就像是一块香甜的奶酪,它使许多人垂涎欲滴,但奶酪仅有一块,于是竞争也随之而来,而更恼人的是,它会随着不当竞争以及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丧失最初的香甜,甚至变得腐烂、恶臭。如果想要更好地保存这块奶酪,不仅需要竞争者之间维持好关系,还需要为奶酪提供一个干净、相对低温的环境。当然长久之计,或许还是要学会制作更多的奶酪,而不是只盯着这一块。

诚然,网络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一次又一次全民狂欢,有些人在直播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但也有很多人在众声喧哗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最终我们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香甜奶酪,还需擦亮眼睛,保持本心,坚定地走正确的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