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遗憾中完美
作者: 金勤越
遗憾是指爱而不得却心有不甘,是无法控制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感,感到失望、可惜:孩子们丢失了心仪的玩具,学生粗心做题失分,农民错失播种时节,商人“坐失商机”……遗憾时常存在,是生活的常态,生命在遗憾中成长。成长向完美与理想前进,而前进路上必有遗憾;反过来,真正的成长是包容遗憾、需要遗憾的。
儿时得不到一颗糖果,用哭闹引起大人的同情,以控制妈妈的情感来满足自己。遭到拒绝后,有的小孩说:“再过十几年我就反抗,妈妈。”结果十几年后他是个孝子。孩子在妈妈“不赠予的遗憾”中学会了克制;妈妈也在心疼孩子的遗憾中学会了发乎情、止乎理。或许孩子当时确有反抗的意识,却不到三分钟就会被一块蛋糕所“收买”,于是妈妈与孩子都不留遗憾了。
我们青少年需要培养独立能力,正确面对遗憾是独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孩童时掌控了父母而没有遗憾,长大后会想把控社会而不得,因而无法适应社会而遗憾。把控欲来自父母的溺爱:给孩子“世界就是我的”的错觉。真正具有独立能力者是与社会和谐相处,既能参与社会又能有进退,能让步。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的人生与社会,真正的完美恰恰是包容遗憾而存在的。既坚持自己的理想,又包容社会的不同价值与自身的不足。
但是,人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真正的独立性是基于依赖性的合理运用。人的一生不可能完美,何况自身会有诸多的弱项:身材的高矮胖瘦、家庭的贫富差距,都会构成自己的遗憾。没有圆满,佛教把僧徒人生到终点叫圆满,就是完成了旅程,就是完成了这辈子该做、能做的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生命在于实践,在于知行合一,以知入行。而行,只能是一条,不管选择哪一条,都会有无法选择更多条路的遗憾。人生不能从60岁回到20岁,而生命的满足在于独立地走出一段虽然带有遗憾却属于自己的路。在于把“知”落实于“行”,又不断地“知”,感受人生,不断地有新的“行”。总之,少时求知认识世界,长大后独立践行,又回报世界。而每个人与世界是有距离的,无法完全合一的,只有独立者才能面对变化,也才能直面遗憾。
真正的人生是充满创造的,人生会有遗憾,但更有惊喜。因为不断地创造,突破了原来的“知”。而自己的实践,又总是在成果中带有遗憾。有人说,一切皆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而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者、追求者的观点,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是啊,我们人类有很多共同的遗憾——科学的遗憾、自然资源有限的遗憾、生命短暂的遗憾。遗憾使人进取,于是缺少翅膀的遗憾使我们有了飞机,没有鱼鳃的遗憾使我们有了潜艇。因为遗憾,所以会一代代奋斗,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为科学献身。因为遗憾,所以我们会不断地向宇宙探索,生命也因而找到存在、追求的意义。
既然都会有遗憾,那我们可以只顾风雨兼程,不必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