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升温”披荆斩棘, 怀“恒温”利剑因时出鞘

作者: 陈可馨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玩偶曾凭“丑”出圈,从精雕细琢的累丝金龙到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原本以历史之厚重覆其身者,塑之“呆萌”于今,而广受好评。在这些文创的背后,不仅是文化贴近群众生活的表现,更是文旅局致力于给博物馆“升温”的成果。

“升温”,即以创新之道,赋予文物以新形式、新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量,让博物馆焕发生机。“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不论是盖章“打卡”,还是文创“出圈”,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更好地传播文物身上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将“种子”种在新时代的“土壤”之中,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般来说,通过这种“升温”的方式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加强文化宣传,有效地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提高博物馆客流量,也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更加充分地体悟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当以文博“升温”之热浪、滚烫,展现出家国担当。

然而,那些火“出圈”的博物馆为何在几个月后又重回冷清之境?实际上,在“升温”之后,人们涌进博物馆,纯粹地把其当成“网红打卡地”,走马观花之后拍张图片,又怎能领会到真正的文化内涵?本应安静的博物馆一时之间变得嘈杂不堪、人头攒动、垃圾遍地,让其间的文物更显悲凉。甚至,一些文物仅因为形象独特而在网上爆火,一时间各种表情包层出不穷。如三星堆遗址中的“愤怒的小鸟”和“方向盘”,以及景德镇的“无语菩萨”,太多人只关注其搞笑之形象而忽略其文化内涵,导致这些文物在失去关注之后复归沉寂。

因此,在“升温”后保持“恒温”就成了持续发展的关键。“恒温”不是止步不前,也不是用来掩盖“摆烂”“躺平”的面具,而是当人们被创新的浪潮向前推搡时,不以创新为目的而创新,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节奏,持之以恒地“保温”、发展。“恒温”的本质就在于坚守传承和发扬文化的初心,在提高关注度的同时,也注重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高。

多家著名博物馆与央视新闻新媒体合作,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将线下的参观热度向云端散发,让博物馆的热度细水长流,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一股“恒温”的暖流。

“恒温”也不等同于放弃竞争,在时机来临时果断“升温”。“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唯有将二者巧妙地适当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到“因时出鞘”。

不可否认的是,在知名博物馆门庭若市的同时,仍然有一些小博物馆门庭冷落。对于小型博物馆而言,要挖掘馆内藏品价值,发挥内生动力,促进馆内“升温”;而对于那些已经知名的大型博物馆而言,则需思考如何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焕发出蓬勃生机。

“博物馆热”,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寻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寄托。置身于博物馆中,回顾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跨越千百年的时空距离,与无数曾经站在这件器物前的先辈一道,感受其独有的魅力,这也正是博物馆给予人们的精神价值。

执“升温”而披荆斩棘,怀“恒温”而利剑因时出鞘,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让博物馆的热火生生不息地燃烧,让文化长河在时代浪潮之下兀自细水长流。

指导教师:杜    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