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之间,化问为答
作者: 蒋娴【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指南:旅行时,寻找景点打卡指南;休息时,寻找独处“充电”指南;压力大时,寻找情绪稳定指南……人与人之间未必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但还是会倾向于寻找经验的依托——指南。然而,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正在悄然流行的“指南”现象进行认识和思考。在思辨之中,能够化问为答,综合考量问题触及的多个立场,便可以有一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材料从“寻找”的各种情境入手,先点破了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在生活环境和经历上未必完全相同,但对指南的需求是相同的。为论证这一前提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也许是因为依托前人的指南,可以避免重复错误,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也许是因为经验的共享,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人性中求助与分享的本能。但顺着这一思路无限延伸,我们能否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显然,答案没有如此绝对。反之,我们应思考:为什么有了指南,也未必使生活变得更好?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就决定了立意深度。
若将生活的期待都交与指南,依赖他人的经验,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个体探索生活、形成独特体验的可能性。同时,任何指南和经验都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部分还会携带僵化思想、形成刻板印象。指南带来的并非全然是正面影响,其中原因有很多:
其一,可能会有个体差异的背景。每个人的问题和困惑都不同,指南无法适配个人的具体需求。因此,指南提供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二,可能会受到有限的覆盖范围的影响。指南通常是基于一定的上下文和前提条件而提供解决方案的。如果上下文发生变化或者前提条件不具备,指南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有效。
其三,指南编写者的主观性和偏见,可能会影响到指南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其四,指南的更新频率和时效性。指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领域。因此,使用指南时需要注意时效性,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多个立场的考量,“我们”作为寻找各种指南的行为主体,可以做出总结:指南只是一种手段,绝非目的,若是本末倒置,则会变成对经验的盲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丢人,不以浅薄为羞,不以皮毛自足,敢于面对不足,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深度。
参考立意:
1. 借指南之精华,应时势而行远。
2. 走出指南桎梏,奔向四方旷野。
3. 合上指南,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