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流行的辩证法
作者: 叶胜男
【热点速递】
2024年3月10日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金庸的百年诞辰。金老虽已逝世五年余,但其影响力依旧深远。“金庸粉”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武侠小说的那些日子还历历在目。3月11日,金庸故里浙江嘉兴联动杭州、金华、舟山、衢州、丽水五城启动了金庸文化品牌系列活动,而为“金庸百年诞辰”特别策划的电影、电视、图书、游戏及展览等项目早在2023年就已启动。为何他的作品在华语世界长盛不衰?曾经的流行何以成为如今的经典并且持续流行?
【本质阐释】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经典”,指的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者指“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而“流行”则是“广泛传布;盛行”。
经典与流行是一组既相对又相随的概念,互相转换、辩证统一。经典是古代的流行,如果它未曾流行,便无法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当然并不是说过去的流行一定能成为经典。同时,现代的流行如果是真正撼人心魄的作品,也未尝不能成为未来的经典。可能在几十年以后,也可能需要数百年的沉淀。但无论长短,总得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历了岁月变迁依旧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曾经的流行”,才能积淀出经典,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香港《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说:“经典可能是千百年的一次沉淀,流行是时时涌动的千百次波澜。许多流行未必成就一个经典,一个经典却可能流行千年。”便是这个道理。
【素材精粹】
1 金庸武侠小说:流行成为经典
金庸的小说以及读金庸小说,曾经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金庸被誉为武侠小说的“武林泰斗”,他的十五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其中十四部可以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概括,再加上短篇小说《越女剑》,一同构成了侠肝义胆、刀光剑影的“金庸王国”。
不过,仅仅是过去的流行,就能成为现在的经典吗?1996年,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选入,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经典”的论争。从最初的坊间流传到进入学院派视野成为研究热点,再到进入高等学府的课堂和文学史,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被阅读、接受、理解和阐释。
那么,曾经的流行,何以成为如今的经典?成为经典的流行作品具备哪些品质?
其实,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取决于文本自身的艺术品质和思想蕴涵,这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起点与基础。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具有娱乐属性,而这也是学界对其位列经典的质疑所在。不过我们要看到的是金庸并未局限于武侠小说的打打杀杀、刀光剑影,而是以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国传统典籍中撷取精华并加以艺术提炼,呈现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典雅气息。
具体来讲,在人物塑造上,金庸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正邪对立的人物塑造模式,体现出对复杂人性的深刻理解与透彻诠释,颇有《红楼梦》《水浒传》刻画人物群像的功力。金庸通过情节变化和细节刻画赋予笔下人物以鲜活的灵魂,既彰显出人物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又直面其生存困顿和精神惶惑,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立体,切近人性真实。金庸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厚笔力是其作品能够经典化的重要原因。
另外,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其经典化不可忽视的内核。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在金庸作品中随处可见,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比如:“降龙十八掌”的“亢龙有悔”来自《周易》;《九阴真经》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自《道德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以武侠小说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弘扬豪气干云的侠义精神。而金庸先生本人也和其笔下人物郭靖、萧峰一样有着侠肝义胆。他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期间,学校发的工资他一分钱都没有用,而是设立了一项金庸人文基金,专门资助寒门学子。家国意识、民族情怀始终贯穿金庸的一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流行作品都能成为经典。我们肯定经典作品的耐人寻味和经久不衰,但也没必要贬低流行作品的价值,也许那些无法成为经典的流行作品,没有常读常新的内蕴,但它们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再现了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流行作品也打开了很多人阅读的大门,保持了人们对文字的喜欢,从浅显到深刻,支撑他们成长到探索经典作品的年纪。
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中遒劲的一笔,传承了亘古不变的人性光辉或精彩绝伦的世事浮沉。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技巧和思想内涵,真正的经典还应当具备穿越千年而引发一代代年轻读者共鸣的力量。金庸的武侠世界就与当下年轻人不断地交互碰撞。对“60后”“70后”“80后”来说,金庸小说可能是主流。但对于“90后”“00后”而言,影视作品、动漫或是游戏里的金庸武侠元素可能才是他们的青春。尽管载体不同,但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金庸情怀和金庸记忆。而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金庸小说从流行到经典的重要原因。
适用话题:①家国情怀;②中华文化;③侠义精神;④文化传承;⑤创新活力
2 年轻人的“汉服热”:经典的再流行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穿上汉服去江南古镇走一遭”“奔赴一场汉服的千年之约”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古以来,汉服便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经典服饰之美的独特想象。
试问,作为中华传统经典服饰的汉服,何以从小众逐渐走进大众,甚至在全世界掀起一股名为“中国风”的文化潮流?过去的经典何以再度流行?
我认为,“汉服热”的本质和核心,是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知、自省和自信。生长在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的新时代下的我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对传承经典文化饱含浓厚的兴趣。而汉服自带经典文化味,其风格清淡平易,蕴含着古人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之道。另外,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的汉服制式、布料、绣花,甚至配饰的讲究和寓意都各不相同。在汉服文化圈中,爱好者们互称“同袍”。而“同袍”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热”的兴起,正如“同袍”一词,同样承载了人们对于汉服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也正因如此,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汉服经典,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依旧熠熠生辉,引爆“流行”热潮。
汉服作为文化经典所具有的内蕴固然是其能够再度流行的关键,不过我们还要看到创新和发扬的力量,对经典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重新得以流行。正如汉服的“出圈”,其背后有着诸多推动因素。比如汉服与景观的“双向奔赴”:古城、古镇,有着天然的“古色”属性,为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创造了独特的“历史空间”,汉服文化在真实景观中更显魅力。反过来,汉服又为古城、古镇的“出圈”增添灵动的文化意蕴。在流行中寻找经典,在批判中继承经典,探寻经典中那些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痕迹,为它们注入时代的律动,让经典不在历史尘埃中湮没,而在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的独特诠释和生动演绎中闪闪发光。
适用话题:①创新活力;②文化自信;③时代风尚;④集体认同;⑤传统文化
3 央视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经典与流行的碰撞
在遥远的古时,劳动人民于田间地头有感而发,声声有力的劳动号子唱响了诗歌创作的开端。在诗与歌形影不离、相偕走过数千年后,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承袭诗歌传唱的旷古韵味,又借力现代流行的多重艺术形式,再现古典诗词意境。
就像一颗颗石子投进湖中泛起接连不断的涟漪,即便节目播放结束,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依然源源不断。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何以激起如此绚烂的水花?
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并非“就古说古”“就经典说经典”,而是在挖掘其中的传世价值和大众共鸣点。一方面,词与曲的现代化改编,释放了经典中深植的内涵:“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追求、“一生大笑能几回”的豁达洒脱、“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情怀……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诗句在节目中荡起余音,正似先辈们跨越时空的娓娓叮嘱。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元素的灵活运用,也为诗文赋予更为淋漓充沛的情感:以铿然说唱释放满腔豪情的《登飞来峰》、用清亮男高音诠释火热理想的《凌霄万里》、将摇滚与老生念白融合阐释家国梦的《风雨梦来》。
走进节目通往经典的甬道,可见江山壮丽、文明繁盛,也见家国宏愿、人民志气。《经典咏流传》将经典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相融合,展现出经典文化奔涌至今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创新、发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也让力求“化主流经典为流行先锋”的《经典咏流传》赢得绵绵不绝的掌声。
适用话题:①传承·创新·发扬;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传世价值;④大众共鸣
【佳句采撷】
1.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
——班昭
2.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刘勰
3.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冯友兰
4.凡是经不得时代淘汰的作品都不是上乘。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朱光潜
5.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
——李敖
6.我并不反对流行,但是我认为人的心里应该自有一片土地,并且不渴求能找到最大的麦子,这样才能欣赏流行,不自外于流行,还有很好的自主性。
——林清玄
7.我引用别人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法]蒙田
8.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
——[法]伏尔泰
9.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
——[美]梭罗
【运用示例】
片段一
信息时代的当下,时不时涌现的流量浪潮让人们竞相追捧,甚至模仿。但是这些浪潮又很快地一波波消逝于时代的汪洋大海之中,再也激不起一片水花。这样的“流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是“经不得时代淘汰的作品”。那么,流行何以成为经典?我想,只有当流行褪去新鲜的外衣,其内涵仍旧留存于人们心间,代代相传之时,流行也就成为经典。比如曾是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金庸小说,以其自身的艺术品质和思想蕴涵,终于打破学界对其“武侠小说”出身的偏见,成为现如今的经典。像那满天荡漾的呼喊,若是飘进哪个人的心田,若是那人也跟着呼喊起来,若是那呼喊就这样一代代地满天荡漾下去,那呼喊便成了经典。梭罗说:“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比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离骚》,比如告诫人们“满招损,谦得益”的《尚书》,比如一次又一次被搬上舞台的《茶馆》,又比如频频登上热搜的“汉服热”。经典未曾因时间的冲刷而褪色,它们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其所承载的历史经验,以其所蕴含的真善美,丰盈了一代代人的内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
(简评:立足时代,先破后立。紧接着抛出问题“流行何以成为经典”。在给出自己的见解之后,通过比喻、引用和举例进一步论证观点。“呼喊”的比喻非常精彩。最后,对观点作更进一步的阐发,而非简单重复,体现思维的层次和纵深。整个论证过程,入情入理,文气充沛。)
片段二
经典如何再度流行?李敖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洗刷过滤之后愈加璀璨的珍宝。群星之所以亘古生辉,在于它们的宽广与纯净。而经典永不落幕的原因,在于它们至善至美的内核。经典与流行从不相悖,二者如同源之水。经典经受住了历史大浪淘沙的洗礼,将古老的智慧带到我们面前,而部分流行也在时代的洗涤下,留下了最契合时代的回响。然而也有很多经典静静守候于某一蒙尘的角落,等待我们为其拂去灰尘。可能是好友谈天说地间不自觉援引的一句诗词,抑或独自漫步时不经意哼唱出的一段旋律,也可能是《经典咏流传》《声声不息》《国家宝藏》等“化主流经典为流行先锋”的文化节目。我们要做的是探寻经典中那些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痕迹,为它们注入时代的律动。你要传承,就要看得见经典背后时间的力量与智慧的结晶,要摸得到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滚烫;你要创新,就要听得见时代的风声,看得清去时的大道。蒙田曾说:“我引用别人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愿我们既能守得住来时路,又能行得正当下土。
(简评:开门见山,抛出问题。接着援引名家名言,并通过与“群星”的类比,指出经典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然后,在历史与时代中探讨经典与流行的辩证关系,并通过举例化虚为实。结尾处,给出做法,提出倡议。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语言有理有据,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