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作者: 张艺初

作者说: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当我读到《浪淘沙·其七》这首诗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

钱塘江潮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诗人刘禹锡站在钱塘江边,他的身影在汹涌的潮水中显得如此渺小,但他的内心却与这磅礴的潮水相呼应,充满了壮志豪情。

于是,我查阅资料,了解到他曾被贬多年,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将刘禹锡的个人情感与潮水相联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写出了这篇习作。

【原诗呈现】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钱塘江潮水大涨,未见到浪,却听到了浪的声音。

此时此刻,诗人刘禹锡怀着一颗早日归朝,忠心报国的心,立在钱塘江大堤边,久久地凝视着江面,心情也久久不能平息。

“隆隆……”这声音渐渐地向他逼近了,又过了两三秒,浪冲过来了。第一道混混沌沌的钱塘江水如同成百上千的白色骏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这群马体格健壮,仿佛高昂着头,前蹄一扬,后腿一蹬,飞速向前冲去。这浪用力地撞在堤岸上、山石上,形成了一个回旋。在山石的撞击下,它加速向后退去,几秒的工夫,又回到大海汇入的地方。紧接着又在后浪的冲击下,一次次地汇聚成第二浪、第三浪……每一次,都来得比前一次更宽阔,更高耸,也更洁白。浪冲过来,沐浴在阳光下,这黄的浪变白了,这白的浪又变金了。

刘禹锡望着这波涛滚滚,内心思绪涌动。他看到钱塘江的水一浪更比一浪高,不禁想起被贬经历,他心中燃起一丝希望:我是否可当一浪?

他看着那浪花击打堤岸,在它留守的地方,留有一层白沙,又带着一层水地毯。阳光为它沐浴,印出来了一层一层的,像那皑皑白雪般的细沙。

刘禹锡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他随即吟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终于把自己积累的苦闷全部化解成了豪放之情。

(指导老师:林  燕)

上一篇: 赵奶奶,拜托了
下一篇: 投 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