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包+机灵鬼
作者: 汤涵伊“砰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我心生疑惑:“谁呀?进来。”门被推开,一个圆滚滚的身子跳了进来。“姐姐!张开嘴,吃糖!”居然是“稀客”妹妹啊!我立刻警觉:她来干吗?她如果乖乖的,那必定要“作妖”。
我放下书,盯着她。她一脸乖巧,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妹妹把手高高地举起,将糖塞进了我的嘴巴。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呢?我试探着问她:“你为啥给我糖?你又想干吗?”她仰起肥嘟嘟的脸嬉皮笑脸地说:“姐姐,我们班就要秋游了,所以嘛……”我就知道她没安好心!我要将含在嘴里的糖吐出来,但她反应比我还快,伸出两只肉乎乎的手将我的嘴给死死地捂住了。直到我从存钱罐里掏出一张大票,她才松了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下午,妹妹居然又来了!“吱嘎——”门被开了一条缝,一个小脑袋探了进来。“你又干吗?”我很不耐烦。她一句话也没说,蹦到我面前冷不丁地打了我一下,又快速开溜了,留下我愣在原地,气得想骂人。
我冲进她房间,想找她算账,只见床上被子鼓了一大块,黑色的头发(后来我才知道是假发)还露出了点在外面。我冲上去对着鼓起的被子就是一通乱揍。她竟然一声不吭!不好,上当了!我一把掀开被子,好家伙,居然是枕头!
“哈哈哈哈……”门外传来了妹妹的狂笑。我被气得头顶冒烟,但还是强压住心中的火气,不断告诫自己:“那可是你的亲妹妹,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指导老师:吴建方)
“淘气包+机灵鬼”眼里的汤涵伊
我的姐姐教我用纸折飞机、青蛙、千纸鹤,教我制作竹蜻蜓,还会带着我一起干家务活。姐姐爱看课外书,会一边看一边给我讲书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不过姐姐有时也会欺负人,她写作业时我去找她玩,她就会跟我吹胡子瞪眼,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俗话说得好
小作者的“淘气包+机灵鬼”妹妹日常“作妖”,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看着她“把手高高地举起,将糖塞进了我的嘴巴”,然后……今天“俗话说得好”的主角——“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闪亮登场啦!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一个民间俗语,也有歇后语搭配: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知底细
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是什么药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知底细”这一俗语起源于神话故事:
故事还要从东汉时期说起。相传,那时有一个名叫费长房的人,路遇一老者身上挂着一个葫芦,在市场上卖药。散市之后,费长房竟见那老者跳进了葫芦中。费长房来了兴趣,便去拜访这位能出入葫芦的老者。老者见费长房很有诚意,就邀请他一同进入葫芦。进入之后,费长房发现葫芦内竟大有文章,小小一个葫芦里有宫殿和美酒、佳肴。那老者向费长房表明身份,他原是神仙,因为犯了天条而被罚下凡间卖药。费长房十分佩服,决定跟随老者学习道术,并得到了老者的真传。
这个神话故事传开后,为葫芦增添了不少神秘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形容一个人做事故弄玄虚,让人难以发现他真正的目的。
“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是什么药”则是另一个故事,也有着与前一句歇后语不同的含义。
八仙之首铁拐李喜欢钻研药理,炼制了不少丹药,身上总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装药。听说里面都是灵丹妙药,可是他自己腿上的伤却一直没治好。
这句歇后语带有贬义,常用来形容那些话说得好听,却与实际行动不符的人。
一个“葫芦”,能衍生出三句歇后语,你说,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