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
作者: 杨梓萌
1961年,田野里的土地干枯荒芜,干裂的缝隙仿佛是大地干涸的嘴唇,无声诉说着对雨水与生机的渴望。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看着这一幕,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大家吃饱饭,过上好日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脚下的不是干旱的土地,而是大把大把吃不尽的粮食啊!他叫袁隆平,也就是如今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袁隆平偏偏迎难而上,逆水行舟。他走进广阔的稻田,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着镊子,弯腰弓步,一垄垄,一株株,大海捞针般在数不胜数的稻穗中寻找优质稻穗。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试验的失败如巨浪般翻涌而来,外界的质疑与嘲笑如同尖刀刺进心间,他却如磐石般坚定,内心的信念从未动摇。在无数个日夜里,他独自在稻田间辛勤耕耘,用汗水与智慧滋养着希望的种子,期待丰收的时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正,袁爷爷找到了一株结了230多粒稻子的稻株,他推算,如果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破千斤!他带领他的团队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水稻亩产成功突破一千多公斤,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田间场景是袁爷爷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途,袁爷爷根植于土地,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几十年。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想起袁爷爷,想起他的朴素务实,他的家国情怀,想起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永不褪色的金黄。
(指导老师:张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