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作者: 苏轼

荐诗者说

苏轼写景,很有风味。写春天的江景,他抓住桃花、鸭子、蒌蒿、芦芽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甚至联想到河豚逆流而上,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生机。但是,当他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笔触呢?

庐山烟雨浙江潮①,未至千般恨②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①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②恨:遗憾。

【解读】

这首诗的大意是: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就会遗憾终生。“我”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潮的景致,却发现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仅从字面解释,这首诗很简单,可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不简单在于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的,这重复的深意就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苏轼对庐山的美景和钱塘江慕名已久,后来攀登庐山,饱览了庐山的烟雨,又看尽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它们平淡无奇了。这时的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已经是一个从容不迫的老人了,所以虽然景仍然是那景,可他的心境已经全然不同了。

【习作启发】

这首诗为写景作文提供了一种方法——重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开头直抒胸臆:“这儿可真美啊!”接着用两三个自然段具体描写这个地方美在哪儿,结尾可以再重复开头的话:“这儿可真美啊!”虽然这是重复的一句话,但有了中间的具体描写,带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浙江省桐庐县学府小学李梦佩供稿)

上一篇: 寻找预想的读者
下一篇: 晒被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