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实用的结尾

作者: 许洁洁

梁晓声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是关于几个同学在下雨天帮助老奶奶的事情。后两段大概是这样的:

终于挪完了,我们的脸都被煤灰弄黑了。大家虽然都挺累,心里却特高兴。一位同学说:“咱们全变成非洲小孩儿啦!”大家听了都乐了。一张张黑脸,使一排排小牙齿显得那么白。

通过集体做这件好事,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小学生助人为乐的行动,也可以使大人们内心感到温暖。那时,我觉得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

梁晓声是谁?大作家!他看了儿子的作文后,认为最后一段是小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病”——画蛇添足。但他儿子觉得结尾写了大道理,更能说明“主题正确”,所以他一字未改。

梁晓声在自己的书中举儿子作文的例子,是希望每个小学生,都能将自己的作文当成作品,力求与别人有区别。而且他觉得这样的区别并不需要重新写作,只需要把最后一段画蛇添足的几句话删掉就可以了。

文章最常见的结尾方法是首尾呼应。下面,我们以课文为例,总结几种呼应开头的方法。

第一种:把事情写完。

最简单实用的结尾0

《记金华的双龙洞》(四年级下册)开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结尾: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开头说去游双龙洞,结尾说游完出来了。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梁晓声儿子的作文就属于这种,倒数第二段已经把事情说完了,后面讲的“道理”就属于画蛇添足。

第二种:前有因,后有果。

《一块奶酪》(三年级上册)开头: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结尾: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前因后果交代完整,故事也就完整了。

第三种:换种说法,加深表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三年级上册)开头: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结尾:一夜秋风,一夜雨。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开头和结尾的“一夜秋风”这一句不变,结尾把前面的“我背着书包”变成“当我背着书包”,而“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加深了表达。

《白鹭》(五年级上册)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换了种表达,突出了文章中心。

第四种:把标题当结尾。

《不懂就要问》(三年级上册)写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故事,那时的学习方式就是读和背,但孙中山有不懂的地方就是要提问。结尾: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结尾中有标题,既交代结果,又突出主题。

呼应开头的方法不仅仅这四种,从课本、课外书里,还能总结出更多的方法,用心的小朋友都能发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