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导读
作品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同名电影已于2007年上映。
作品简介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哈桑完全忠诚于阿米尔,多次冲在前面保护他。阿米尔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但他觉得父亲不爱自己,反而对哈桑更好。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和赞扬,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参加比赛并获得了冠军。当哈桑帮助阿米尔找到被击落的蓝色风筝时,阿米尔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等人欺凌的过程,但他因某些原因没有挺身而出,以至于一错再错,最后冤枉哈桑并逼走了哈桑父子。多年后,拉辛汗联系上阿米尔,告诉他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回到家乡,发现索拉博已被囚禁。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阿米尔最终成功救出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回美国。经过漫长的守护与等待,索拉博终于走出了不信任外界的囚笼,融化了心中的坚冰,而阿米尔也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小说采用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由拉辛汗的电话引入悬念,通过倒叙回忆了阿米尔与哈桑的童年,向读者呈现出他们的友谊;然后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放风筝比赛等重要事件。“风筝”在小说中不仅是游戏道具,更是一个载体,在不同年龄段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艺术特色
《追风筝的人》以写实的笔法,讲述了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更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和一个国家的苦难史。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中人们面临的共同话题,而人性的救赎则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人物介绍
阿米尔: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在与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认为理所当然。尽管他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乃至斗风筝比赛结束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的风筝而被阿塞夫等人欺辱的场景时,懦弱地跑开了。以至于后半生,他都被愧疚与自责的阴影所缠绕。面对曾经的错误,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使阿米尔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对此做出了巨大的弥补。此时的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孩子蜕变为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
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的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他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更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
精段阅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又过了十五分钟,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家伙了,那只蓝风筝。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那条玻璃线。
人们纷纷顿足、拍掌、尖叫、欢呼:“干掉它!干掉它!”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我不知道其他家伙斗风筝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在人前吹嘘吧。但于我而言,这是唯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我一拉线,就能割断我的痛苦,割断我的渴求,我已忍耐得太久,也已走得太远。
刹那间,就这样,我信心十足。我会赢。只是迟早的问题。
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快。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蓝风筝知道自己麻烦来了,它绝望地使出各种花招,试图摆脱险境,但我不会放过它,我稳住位置。
人群知道胜负即将揭晓。“干掉它!干掉它!”的齐声欢呼越来越响。那一刻终于来临了。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哈桑抱着我的脖子,不断地尖叫着。“太棒了!太棒了!阿米尔少爷!”然后我高声尖叫,一切都是那么色彩斑斓、那么悦耳动听,一切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美好。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他放下卷轴,撒腿就跑。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赏读
阿米尔在与蓝风筝的对决中,内心紧张又充满渴望他在战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赢得胜利时,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哈桑的兴奋和对阿米尔的赞美,让阿米尔感受到了真挚的友情;而哈桑不顾疲惫去追风筝,并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则凸显出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奉献。
【陈雪/供稿】